培养支撑引领强国建设的卓越工程人才
本文图片均由华东理工大学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卓越工程人才是掌握重要工程技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培养一大批卓越工程人才,是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
当前,高校必须把服务强国建设作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追求,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一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人才。
卓越工程人才为 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卓越工程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卓越工程人才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人才力量。当前,我国工科专业在校生总量占本科在校生总量的1/3以上,每年培养的工科专业毕业生总量超过世界工科毕业生总量的1/3。工程师红利不断凸显,为我国建设科技强国、参与世界科技竞争注入了强劲动力。工程人才广泛就业于各行业领域,深度参与工程技术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战略高技术领域、高端产业、民生和国防科技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工程人才应当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有力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卓越工程人才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坚持把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意味着要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工程活动是创造人、工、物以造福人类,不断满足人民生活生产物质需要的过程。卓越工程人才则是打造这一物质技术基础的主力军。高校要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卓越工程人才的要求,在巩固优势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畅通高效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着力,为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高质量人才和科技支撑。
新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呼唤工程教育理念创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正在加快重塑传统制造业,不断衍生新经济、新业态。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围绕工程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气候变化、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这一大背景要求对新时代工程教育作出前瞻性、系统性思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引领工程教育全方位变革。
树立创新工程教育观。创新是卓越工程人才的本质特征,唯有创新才能适应和引领未来科技与产业变革。创新工程教育观要求培养学生形成以好奇心、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创新精神,以设计思维、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为代表的创新思维,以及以团队协作、跨学科、快速行动和勇于实践为代表的创新能力。
树立协调工程教育观。当前,工程系统本身日益复杂,工程活动与社会、环境、伦理等问题的联结更加紧密,能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是卓越工程人才的重要标志。协调工程教育观要求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不仅要具备本专业扎实的科学知识和工程技术,还要有跨学科视野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树立绿色工程教育观。绿色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工程活动绿色化转型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变量。绿色工程教育观要求加强绿色低碳教育,培养学生的绿色低碳意识,帮助学生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使学生掌握绿色低碳技术,促进新兴绿色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树立开放工程教育观。当前全球面临诸多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挑战,唯有开放合作才能应对和解决。开放工程教育观要求增强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从全球视角认识工程问题的格局,进一步深度参与全球前沿工程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助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程教育水平提升。
树立共享工程教育观。共享需要共建,共建为了共享。工程活动为我国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还存在共享不够、受益不平衡等问题,树立共享工程教育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共享工程教育观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学生树牢“以工程为人民谋福利”的责任感、“以工程成果为人民所共享”的使命感。
坚定不移走好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自主培养之路,重视工程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样化,着力培养拔尖工程人才。
构建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工程人才培养布局。工程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按照现代化建设要求前瞻性布局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一方面,要加快工程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与“四个面向”人才需求相统一的工程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在满足传统制造业人才所需的同时,更好地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要调整工程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对拔尖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目前以本科生培养为主体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难以有效支撑现代化建设,要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工程人才培养层次中的比例,形成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工程的创造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必须走出学校,融入产业实际,切实提升工程意识、创新意识、系统意识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系统要把自身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元素融入国家和区域产业体系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构建高等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整体化发展格局,以产业的技术需求和人才要求为导向,形成融科研合作和协同育人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与育人体系。此外,还应形成更加多元的工程人才培养共同体。不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企业,都应充分认识到卓越工程人才对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开放的姿态共同打造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数字化时代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全球范围内,数字化转型向各个领域纵深推进,给教育带来深刻变革,并深度推进制造业“数实融合”发展。作为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工程教育,面临教育数字化和制造业数字化带来的双重挑战,应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加快构建数字化时代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进工程教育数字化建设,实现课程、教材数字化,开发虚拟仿真实验、虚实结合实践实训平台等数字化教具,以数字化技术重塑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习评价、学校治理模式等。同时,要深入思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下的工程教育本质性变革,深入研究其带来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机制变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工程人才。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