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乡村小规模学校“蝶变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金 澜

曾经的臭水沟变成了水培室外基地,泥土地变成了校园耕地……平阳县鳌江镇梅源中心学校校长钱金勇记录下学校从春天以来发生的变化。乡村的韵味与未来的气息彼此映衬,再配上琅琅的读书声,“一切正好”。

温州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乡村小规模学校数量较多。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市200人以下的义务教育小规模学校有155所,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17.1%。去年3月,温州市出台了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到2021年,创建市级乡村“小而优”示范学校20所、县级乡村“小而优”示范学校30所,县级乡村“小而优”达标学校50所,并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据介绍,去年温州共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109个,投入2.49亿元,建设量位居全省前列。“小规模学校是乡村的‘神经末梢’,不仅在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中起到兜底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的关键一环。”温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处长吴君宏说,我们有义务把乡村学校建设得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

培头民族小学坐落在文成县城西面。“学生少、基础薄弱、设施简陋”,这是校长徐世海刚进校时的第一印象。“我想改变这种状态,把当地畲族文化融入进去,给孩子们一个最炫民族风的校园。”说干就干,徐世海带着教师走进附近的民族村,寻访民间艺人到学校里任教,将畲语、畲歌、畲舞、传统工艺等引入校园,变身为孩子们的日常课程。

乡村学校不同于城镇,一味地仿效城区优质学校势必会陷入僵局。记者了解到,温州乡村小规模学校可根据实际选择“爱阅读”“山水田园”“学生健康教育”“乡土体艺”“STEAM”等五大特色课程项目,进行拓展建设,以“1”个基础带动“5”个特色,从而碰撞出“一校一特色”的火花。

统计显示,在已有的134所特色课程试点学校里,“爱阅读”课程学校62所,“山水田园”课程学校31所,“乡村儿童健康教育”学校14所,“乡村体艺课程”学校22所。这些学校分别组成项目联盟,定期开展研讨活动。而温州市教研院还组织专家对26所创市级“小而优”示范校开展“一对一”的课程指导,以加快示范校培育进程。

要让乡村小规模学校真正产生“蝶变”,关键在教师。为此,温州启动了“小而专”乡村学校教师专业提升工程,在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同时,积极落实评职评优、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红利,让乡村教师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例如乐清提高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待遇,每月工资要比城镇学校教师平均高出800元。瑞安则将城区优质学校的183名教师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实现联盟学校教师“走校”基本覆盖。此外,温州还开展了“小而优”学校教师专项培训,名师工作站布点与学员录取向“小而优”学校倾斜。今年全市70个名师工作站中有32个设在了“小而优”创建学校。

“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好学,真是太好了!”瑞安市芳庄乡的学生家长兴奋地说。去年,芳庄乡学校委托新纪元实验学校管理办学,虽然在教学、管理上依靠民办团队运营,却遵照公办学校收费。除财政拨款外,新纪元教育集团还投资190余万元用于学校的装修改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后,立即吸引了不少学生“回归”,今年有意向报名的更是达到了113人。

为助推乡村学校提升发展,瑞安在37个学校联盟基础上,还组建了9个领雁型联盟,探索公办民营模式。自身动力足了,又有了外援加入,乐清市北白象镇茗西学校对于打赢“小而优”这场仗信心满满。利用小班额优势,学校积极探索“一卡一单”小班化教学,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帮助学生找回了自信。

一年多的持续性建设,让温州不少乡村小规模学校焕然一新。记者了解到,今年该市还新增422所学校结对参与“互联网+义务教育”,实现了农村学校和200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

温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建海表示,未来将持续加大教育资源有效供给,统筹城乡发展,深化推进乡村义务教育集团化、联盟化办学,不断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水平,打造“学在温州”品牌,当好“重要窗口”的建设者、维护者、展示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