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兴华中学: “一校两区”,同步受益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一个课时,两间教室,双师授课……随着铃声响起,在衢州市兴华中学,兴华校区和华墅校区的同步课堂开始了,尽管隔着屏幕,“云”两端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师师互动却丝毫不受限制。自从成为“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学校来,像这样联结了城乡两所学校的“云”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据了解,原来的兴华中学是一所城区优质学校,共有3000多名学生、214名教师,各级名师及学科骨干教师占比达到25%左右;而20多公里外的华墅初中学生人数不足200名,仅有21名教师。2008年,为了改变这所农村薄弱学校生源逐年流失的发展困境,兴华中学接管了华墅初中,将其纳入一体化管理,进行“一校两区”教育改革。

“经过10余年的托管,两个校区通过教师流动制度、跨校区师徒结对、学科专业指导活动等途径实现了互联互通。其间,学校还试水直播课堂,开发了线上课程,这为城乡两个校区开展同步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兴华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崔迎光介绍,2018年,作为我省“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学校,该校在省教育技术中心的指导下,加大了对华墅校区的信息设备投入,并组建了6对常态化同步课堂试点班级。2019年,校长何建红牵头成立了由各科教师参与的“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小组。该团队基于前期经验制定了行动方案,内容涵盖城乡同步课堂、教师网络研修、资源共享与远程专递课堂、城乡家长学校及线下互动等5项帮扶活动。

“什么样的课程更适合同步课堂?”“不同学情的两个班级怎样融入课堂?”“教师如何冲破传统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投入实践后,该校教师发现,同步课堂要上出实效,首先要考虑华墅校区的实际需求。一直以来,华墅校区受到师资限制,难以开设多样化的拓展课程,而基础课程中也存在相对薄弱的学科。为此,兴华校区相应地选择学科骨干教师来执教同步课堂,让农村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该校对城乡学生的学情分别进行了精准化分析,做到参与同步课堂的两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基本匹配。

“除了选教师、选学生,我们还要筛选同步课堂的内容,以便两个校区的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崔迎光告诉记者,在同步课堂中,华墅校区的教师并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要和兴华校区的教师一起携手唱好“双簧”,如课堂协同管理、师生互动及当堂作业辅导等,“对学生们来说,他们享受到的是名副其实的‘双师’优质课堂”。

目前,该校已经陆续开设了英语、心理健康、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同步课堂,深受华墅校区学生的欢迎。针对不同的学科,城乡教师还会分组进行网络研修,及时研究并解决同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调动教师们参与同步课堂的积极性,该校在原有考核基础之上增加了信息化考核条例。比如,教师参与同步课堂的数量和效果可以获得一定的积分;再如,教师参与网络研修不仅个人可以获得积分,还可以为所在的教研组增加积分;另外,教师制作课程资源包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积分等。

在兴华中学,同步课堂的实施对象不仅有学生,还有城乡两校区的家长。每学期,该校会定期邀请专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现场向家长分享相关经验与做法。为了解决农村家长鲜有机会参加家长学校活动的难题,该校利用直播的形式将兴华校区家长学校的相关活动共享给华墅校区。“事实上,城乡家长学校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多年。如今,设施设备更新后,农村家长不再局限于线上聆听,而是可以与主讲专家进行实时的互动与交流。”崔迎光补充说,此外,城乡家长同样需要完成家长学校布置的线下“作业”,在亲子陪伴的过程中践行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