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尘世惊鸿的爱与革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黄凌伶

在十九世纪俄国社会,哪本俄国小说影响最大?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俄国文学三巨头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但很少有人知道,车尔尼雪夫斯基(Chernyshevsky)的乌托邦小说《怎么办?》曾经轰动俄国,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列宁甚至认为,这本书为俄国革命提供的精神动力比起马克思的《资本论》更加巨大,终将俄国几百年的旧秩序尽数摧毁。

1863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监狱中写下此书,瞒过委员会耳目发表,在俄国文化界引起轩然大波。小说名叫《怎么办?》,对准了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弊病和知识分子前进方向问题,作者在书中谴责父权制下的家庭、社会和政治关系,认为这些是俄国社会不平等和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并反对温和、渐进的改革,倡导以激进的变革重建人的关系,实现个人的自我解放。

一、新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他得出结论,要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必须依靠一批具有科学、文化、道德素养的“新人”,他们是未来秩序的启迪者。文学批评家一般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试图展示如何具体实践卢梭所阐述的妇女平等理想。

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小说也影响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乔治·桑在她的小说《雅克》里强调,一位女性拥有寻求真爱的绝对权利,即使她已经嫁人。在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在爱情角逐中选择退出,并且让自杀看起来像是一场意外事件。

乔治·桑将所有的高贵品质赋予男主角费尔南多,但无论是费尔南多还是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朱莉,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都微乎其微。车尔尼雪夫斯基笔下的薇拉,是之前的文学形象的改良和升级。

薇拉不是只为爱情而活,她还努力追求着精神、知识层次上的成长。薇拉先是组建缝纫工厂,后来转习解剖学,站到了手术台上,实现了女性的自我独立。

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女性解放既需要追求爱情自由,也需要对社会劳动的广泛参与,尤其是那些男性“新人”为主导的劳动实践。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爱情和劳动(本质上是革命)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愉悦舒畅有利于后者形成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洛普霍夫是雅克的“升级”。他是一个离群索居、绝对理性的人。相比雅克,洛普霍夫更加理性,几乎瞬间从三角恋中解脱出来,选择前往美国重新生活。后来回到俄罗斯,和薇拉女友卡捷丽娜结婚。

薇拉的人生导师拉赫梅托夫是全书的关键人物,他摆脱了贵族家庭,投身革命事业,成为一个自律、高尚、战斗不息的苦行僧式人物。这一超级英雄形象完美而失真,车尔尼雪夫斯基试图将他变得接地气一点,赋予他某些普通人的习惯,比如喜欢抽雪茄,但作用并不大。

作为一个仅供模仿的典范,拉赫梅托夫是区分“新人”与“俗人”的标杆,既令普通读者感到惭愧,也激励他们努力成为车尔尼雪夫斯基设想的“新人”。

二、新女性

除了薇拉和洛普霍夫两个“新人”,作者还塑造了其他分属不同阶层的角色。薇拉的母亲玛丽亚·阿列克谢夫娜、法国妓女朱莉·莱特利、“堕落女人”娜丝蒂娅·克鲁科娃、误入歧途的女人卡捷丽娜·波洛佐娃等。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她们显然比对男性角色要宽容许多。比如,解释玛丽亚的自私自利是所处环境的产物,这一种说法也适用于解释朱莉的行为,她能体会薇拉的困境,并多次帮助薇拉。

娜丝蒂娅由于基尔萨诺夫出手相助,得以脱离卖淫噩梦,成为缝纫工厂一名努力劳作的员工。基尔萨诺夫后来又拯救了卡捷丽娜,使卡捷丽娜变得端庄贤惠,并与洛普霍夫相爱。

薇拉作为“新人”女性的典范,同样要依靠男性获得解放。

这在书中出现了三次。洛普霍夫把她从一桩由母亲掌控的买卖婚姻中解救了出来;基尔萨诺夫把她从一场没有爱情的婚姻中解救了出来;最后,拉赫梅托夫把她从对洛普霍夫的罪恶感中解救了出来。

因此,薇拉被作者视为一个成长中的“新女性”,尽管她的形象超越了赫尔岑的柳波尼卡、屠格涅夫的奥金佐娃。

车尔尼雪夫斯基心目中女性的最高层次出现在薇拉的四个梦里。梦中,薇拉感知到一种神秘的精神体,她是光明的美人,代表着冷静、智慧和美德。她引导薇拉自我发现、自我实现,最终达成自我解放。薇拉在第四梦中要求一睹其面容,却发现女神就是她自己。

“这是她的脸,它被爱情之光一照耀,竟比古代雕刻家和伟大绘画时代的大画家遗留给我们的一切典范更加漂亮。”这是因为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薇拉具备了当时女性能达到的最高形式的美德。

但薇拉要获得女性的彻底解放,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在这条道路上,薇拉须学习、劳动、时时自我反省。

车尔尼雪夫斯基欣赏查尔斯·狄更斯《艰难时世》尖锐的社会批判,但更喜好以爱情和情感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倾向于传统的大团圆结局。

三、社会思考

在讨论沙皇时期的社会秩序时,车尔尼雪夫斯基思考了许多,他探讨政治权力结构、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婚姻和家庭的本质、妇女的作用,以及卖淫等俄国社会弊病的根源。

以经济学方面,车尔尼雪夫斯基深入探讨生产组织形式、经济发展方法和相应社会成本。

书中人物的自我意识使他们建立起无神论思想,这在作为宗教信仰者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眼里,就意味着犯下了渎神罪。

在心理学领域,车尔尼雪夫斯基探讨人类的情感和动机,特别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理性和非理性的差异性。

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车尔尼雪夫斯基高估了人类的思想和理性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提出了“乌托邦”式的解决办法。无论是针对妇女问题,还是农民问题,这些方案往往只是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价值观和需求,而不是问题当事者的价值观和需求。但不能否认,《怎么办?》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启发读者去思考女性与农民解放的社会问题,在世界文学遗产中是相当罕见的。

书 名:《怎么办?》

作 者:[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译 者:蒋 路

出版者:人民文学出版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