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前自主演示实验对科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郑 欣

班级有学生在进行“瓶子吞鸡蛋”实验。该生将餐巾纸点燃,让其掉落瓶子底部,迅速将鸡蛋置于瓶口。于是就能看到,鸡蛋被一点点吸入瓶中。该生阐明了实验原理:瓶子内外压强存在差异。马上有学生表达了疑惑:瓶子能把鸡蛋吸进去,那能否吐出来呢?随后,学生们提出了具体的实验方案:将吞掉鸡蛋的瓶子在火上加热,使其膨胀;或将鸡蛋放入冰箱冷冻24小时后,取出倒置;或借助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将鸡蛋喷射出来……精彩的实验引发了全班学生的惊叹,使更多学生产生兴趣,并参与到讨论中来。

这是我校开展的新型教学实验形式——课前自主演示实验。在上课开始时,学生按学号顺序上讲台做实验,每位学生每学期都会轮到一次。实验内容不限,但禁止重复和抄袭,要求易于观察,时间限定在5分钟内。

演示实验后有小型答辩会。演示者须描述实验步骤,说明重点环节。由其他学生对演示者进行提问,演示者必须条理清晰地作出解答。

一、自主实验引发科学兴趣

人在高度兴奋状态时,对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更强。实验教学具体、直观,可使学生的大脑兴奋,促进其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消化。课堂开始前的两三分钟,学生注意力尚未集中,讲台上的实验演示使他们开始思考与科学课有关的内容。

有学生写道:“每次看到同学们上去做实验的时候,我都会算着轮到自己的日子。”“上课铃声一响,今天做演示的同学就迅速登上讲台,全班的目光都聚焦到他一个人身上,就像期待明星出场表演一样。”“在每天的‘在校六百秒’记录中,我写的都是科学实验的内容,班主任谢老师说我把‘在校六百秒’写成了科学日志。”

通过课前自主演示实验,学生能在积极和活跃的氛围中进入课堂。长此以往,根据巴甫洛夫效应,学生会将科学课堂和兴奋状态联系起来,对科学课心怀期待。

每年诺贝尔奖评比后,国内媒体大多会质问现今的教育模式:以应试为目的,追求卷面高分,忽略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先生在和上海小学生座谈时,被学生们五花八门的问题问得瞠目结舌。由此可见,学生并不缺乏好奇心,也不缺乏问题意识。

科学素养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卷面分数上,更直观地体现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上,体现在遇到问题时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上。课前自主演示实验从寻找课题、准备材料、修改调整直到答辩演示,是一个完整的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际操作、反思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学生演示实验操作案例

以下是学生已做成的若干演示实验。

实验1.蚍蜉撼树。将一次性筷子插入装满米的酸奶瓶中,提起筷子,整个瓶子也被提起。

实验2.鸡蛋太空漫步。将鸡蛋放入饱和的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位置。再向浓盐水中缓缓倒入清水。再次观察鸡蛋位置。发现鸡蛋由浮在水中逐渐沉入水底。

实验3.骨肉相连。将两本书的每一页交替穿插,请两名力气大的学生分别捏住两本书和书脊拉扯,两本书仍无法分离。

实验4.不湿纸。将报纸揉成团塞入杯子底部,迅速将杯子倒扣在水中。杯内水面碰不到报纸,无法把报纸弄湿。

实验5.会吸水的杯子。在装有水的盘子中竖一支燃烧的蜡烛,在蜡烛上方罩上一只玻璃杯。随着蜡烛的燃烧,玻璃杯内的水面逐渐上升。

实验6.绽放纸睡莲。用卡纸做一朵花瓣合拢的睡莲,将睡莲放在水面上。观察到睡莲舒展花瓣,缓缓绽放。

实验7.戳不破的水袋。取食品袋装入水,将袋口扎紧。请一名学生将细长的竹签插入水袋。观察到水袋破损但水没有流出。

实验8.不倒的硬币山。将10个硬币叠在一起,用小刀快速砍去最下层硬币。观察到整叠硬币没有倒塌。

实验9.去污的头皮。在容器中倒入适量水,在水面上滴几滴黑墨汁。取一根棉签在头皮上轻轻摩擦后轻触墨汁中心,看见墨汁“哗”的一下散开。

课前自主演示实验活动开展一个月后,收到了许多学生的正面反馈。有学生写道:“这不是在浪费时间,而是在给我们补充课外科学知识,光凭课堂上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有学生写道:“我的实验是将纸戳一个小洞盖在水杯上,迅速将水杯倒置,水应该是不会流出来的。但我在实验中水总会流出,我重看实验方案,发现以前忽略了,要用水将杯子灌满。这提醒了我,不论是做题还是做事,都要认真仔细。”

有学生写道:“我胆子小,不敢在讲台上对着同学演讲。但我决心要改变这个弱点,就经常一个人在家对着镜子练习发声。看,我这不是站上去了吗?”

还有学生建议:“老师可以出一道实验题,请同学来挑战。”“很多同学太注重实验表面的神奇,而忽略对实验原理的了解。”“不少实验背后的原理都是摩擦力、水的表面张力等,换汤不换药,看多了让人乏味。”

可见,课前自主演示实验不仅能丰富科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演讲能力、动手能力等各方面能力。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传统的教师习惯于输入型教学,仅以知识点为主线贯穿课堂,有人称之为“知识搬运工”。他们虽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却会助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面对新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应如何解决。输入型教学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贬低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互动,共同构建知识体系。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后,是不是不再需要教师了呢?事实恰恰相反,教师角色变得更加重要。教师有责任告诉学生什么时候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时候倾听他人的想法等等,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看作课堂主人翁的同时,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倾听和交流的意义。

课前自主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给每个学生五分钟的展示时间和平台,大家一起思索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演示者操作是否合理,并将他人的实验与自己做过的实验进行比较,在积极的科学探索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