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学习压力大引发学习焦虑的个案辅导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8-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翠苑第一小学文华校区 刘慧娟

一、基本资料

小童,女,11岁,六年级学生。足月生产,发育良好,个子较高,身材比一般的孩子要胖一些,进入小学后体质相对较弱,有完整家庭。父亲为杭州本地人,母亲四川人,父母均为大学毕业生。家里拆迁,经济条件较好。父亲注重培养孩子情商、财商。母亲注重培养孩子智商,对小童学习要求很高,从进入小学开始,就着手准备让她考民办初中。

二、行为简述

小童学习成绩优秀,绘画才能尤其突出,在校艺术节活动中还举办了个人画展。小童身材较胖,较少参与体育活动,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为不合格。近两个月,小童常常因为身体不舒服陆续请假不上学。因为学校上课、写作业、考试使她觉得身体非常不舒服。

三、分析诊断

(一)诱发事件:

1.自身因素:性格内向,青春期更敏感

2.学校因素:与教师、同学交往不良,缺乏归属感

3.家庭因素:家长之间沟通不畅,缺失安全感

4.社会因素:小升初残酷,竞争失利,丧失学习信心

(二)诊断

第七人民医院诊断为轻度青春期抑郁和轻度焦虑

(三)诊断依据

小童进入六年级,身体迅速发育,原本就比较胖,现在更胖了,体质较弱。六年级的孩子,开始用除学习成绩外的一些因素来评价同学。小童也开始对周围事物变得敏感,更注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小童成绩突出,但不太与同学交往,也很少与教师沟通。一旦遇到困难,她无法向同学倾诉,只能自己承担,缺乏同伴和教师的支持。小童与父母之间相处不和谐,给小童带来极大的不安,这份担心一直藏在她的心灵深处,给她造成极大的压力。民办初中又给小童妈妈和小童极大的焦虑,导致小童对自己失去信心,陷入迷茫,引发轻度抑郁无法上学。

四、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小童妈妈来咨询,初步了解情况。了解到小童不上学的原因,主要是在校生活缺乏归属感,学习上连续遭遇失败,家长对孩子价值评价单一。笔者给小童妈妈布置了作业:接纳小童目前的状况,不唠叨小升初的事情;多陪伴、鼓励小童,每天一起慢跑15分钟。

第二阶段,与小童面对面,挖掘更深层次原因。首先,建立彼此信任的咨访关系;其次,帮助小童学习交际技巧,提升交际能力;第三,了解小童不去上学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阶段,改变特定环境人际关系,帮助孩子走出阴霾。首先,让家长调整想法;其次,改善师生、同伴关系。

五、 辅导方案要述

(一)改变家长不合理观念,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小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自主意识比较薄弱。据统计,70%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抚养者造成的。因此,在本案例中,从家长咨询入手,改变家长的不合理观念,让家长做出改变,努力做到无条件地爱孩子。家长认清现实,不盲目跟“民办热”的风,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是,家长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定的领悟力,愿意在教育方法上做出改变,更尊重孩子,更接纳孩子,给孩子更科学的关爱和更全面的评价。孩子得到了家长的认同,焦虑、担心情绪就有了出口。

(二)与教师沟通,多关注孩子

建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多关注小童,让小童得到更多的温暖,获得更多的力量。让班级心理委员和班干部多帮助小童,让小童走出比较封闭的状态。归属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小童的安全感、信任感都有了提升。

(三)提升沟通技巧,找回归属感

小童在遭遇学习失败后,出现退缩行为,回避问题不去上学,原因之一是其支持系统比较薄弱。小童与同学之间交流较少,缺乏一定的沟通技巧。让小童学习一定的沟通技能,从与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开始,学会与同学多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营造一种归属感。

(四)积极自我暗示,增强自信心

抓住小童的优点,及时加以肯定。比如她的下棋水平很高,画画很好,学习成绩优秀,热爱阅读,遵守纪律。通过与邻居、同桌交朋友,提升交往能力。给予积极暗示,会对自己更有认同感。同时笔者也与小童的任课教师进行了沟通,希望他们在课堂上多关注默默无闻的她,多肯定、多鼓励。

六、讨论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观察,笔者发现,随着社会“小升初民办热”之风越刮越猛,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相比普通学生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如表现得焦躁、担心、自责、自卑、情绪波动大等。而这些心理的形成,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残酷的竞争导致课业压力增大。因此,我们要更多关注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要多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让更多家长用科学的理念培养孩子,用多元化的评价对待孩子。单一的评价方式,只能让孩子成为只会学习的机器人,不会交往、不会运动,最终只会毁了孩子。只有父母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全面地了解、理解、接纳自己的孩子,孩子才能自信地成长。

家庭关系不良,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家庭是孩子温暖的港湾,父母关系和谐,孩子才有安全感。否则,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小童父母之间沟通不顺畅,要让孩子为其搭桥牵线,给孩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让孩子产生“要为父母关系负责”的愧疚感。当小童的父母明白这一点后,他们试图改变沟通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童的压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