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错位机遇”并非一时兴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鹏飞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新闻回放

    据《羊城晚报》报道,大城市求职难,毕业生涌向二、三线城市寻找机会,试图在目前“错位的就业市场”寻找“错位机遇”,即暂时放弃北上广,前往二、三线城市和中小型企业发展。

    主持人语

    曾几何时,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到一线城市就业是当仁不让的首选。然而,当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却主动去二、三线城市寻找发展机会。这种现象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应该如何看待?三名大学生的评论作品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视角,也许对大学生就业有新的启发。

    青年说

    近年来,不少大学毕业生去二、三线城市就业,成为就业市场的一个新动向。这种现象的发生,有一定的现实原因,并非大学毕业生一时兴起。

    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约有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毕业生数量增多,已经超过一线城市的职位容量。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毕竟有限,竞争激烈。有不少优秀毕业生为了留在一线城市工作降低标准,没有获得理想的工作。这种情况下,如果到二、三线城市,可能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近年来,二、三线城市发展迅速。有的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而且交通便利、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与一线城市相比,可能更加宜居。为了招才引智,二、三线城市往往出台各类优惠政策,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生活以及住房等各方面的补贴。不扎堆大城市,到这里寻找“错位机遇”,实属不错的选择。

    “转向二、三线城市”也反映出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他们拥有更多元的价值观,以及更丰富的人生追求。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大城市情结”逐渐淡化,他们对于事业和生活有着更理性的规划,会综合考虑就业机会、购房压力、生活水平等各种因素。还有部分大学毕业生认为先去二、三线城市就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例如,核心竞争力提升后,可以再抓住机会返回一线城市。

    因此,我们不妨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看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创设更好的就业环境,促进他们找到适合自己一展才华的舞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