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学生,我真的做到了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熊传宝

“你怎么回事啊?这么重要的考试,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考前刚强调过,概要写作有字数限制,你居然超出这么多!有没有在认真听讲,有没有在认真学习啊?”看到小斌的答卷后,我几乎是冲到了教室,心中的怒气完全无法抑制。

小斌平日里性格沉稳并不张扬,本以为他会低着头接受我的批评,然而那天的小斌一反常态,令我措手不及。

他涨红了脸盯着我,几乎是咬牙切齿地回答我:“老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你这么说我并不公平,你知道我这几天都是怎么过来的吗?我辛辛苦苦半学期,就是为了期中考试考出好成绩,但是我越想考好,精神就越差……你现在这么说我,我真的接受不了!”

我承认我被震撼了。我羞愧于自己的无知,懊悔于自己的冲动。我只看到了这篇糟糕的作文,只在意这糟糕的分数,却没有注意到他憔悴的面容,没有看到他心中无尽的焦虑,更没有意识到他此刻是多么需要老师的认同和鼓励。

我不禁问自己:自认为尽心尽责的我,真的了解我的学生吗?

早在几千年前,孔圣人就为所有的为师者立下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规范。“因材”的前提是“知材”。“材”的内涵当然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但是学生的心理动态、情绪变化、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家庭背景等,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是“材”的重要元素呢?我们是不是经常强调前者,而往往忽略了后者呢?

医生诊病讲究“望闻问切”,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我们的工作就没有针对性,效果也往往大打折扣。我们的忙忙碌碌和所谓的“为你好”非但毫无意义,还有可能带来隔阂和伤害。试想一下,假如学生遇到了家庭变故,导致精神不振、学习状态不佳,班主任对此不知情、不了解,反而一味批评他不专心学习,是不是无异于对牛弹琴,不但无法帮助学生,反而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试想如果学生遇到了青春期“感情问题”,无处倾诉又无力承担,教师不调查、不研究,一味批评其不用功学习,是不是会使学生远离老师,不再信赖老师?

而要了解这些,需要我们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腻的洞察力。仔细回想,小斌的考试焦虑并不是无迹可循的,有过趴在桌上睡觉、也有过请假休息。如果我当时能多关心一句,多问一些,他是不是会愿意和我说说呢?或许我能够缓解一些他紧张的状态,如果我帮不上忙的话,至少也不会在考后鲁莽地指责他。

都说做教师是份“良心活”。的确,有的教师下课夹着课本就走了,很少和学生说话,更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教学效果不得而知,“育人”两字也无从谈起。而有的教师则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心里装着学生,眼里也就有了学生。

愿所有的学生都能被倾听,愿所有教师的努力更有意义!

(作者系宁波市镇海中学班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