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大:为未来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
□ 汪 恒
随着临床经验日益丰富,温州医科大学副教授、主任医师余新平越发感觉到“医工结合”的重要。“很多医生都希望手边的工具更好用。然而以往的医学教育体系,只关注人体的构造,并不关心工具的结构。”于是,余新平和他的硕士生找到学校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生,合力研发像能定量测量眼部肌肉力量的镊子这样的实用项目。
在余新平所在的温医大眼视光学院,一场更大规模的学科交叉探索已悄然起步。“随着社会的发展,眼视光领域需要更加复合型的拔尖人才。”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陈浩说。经过前期筹备,学院新开出眼视光“新医科5+5”班和“新工科4+5”班,并将于今年秋季迎来首届学生。“这两个班的培养目标定位都很明确,就是采用本硕博一贯制培养方式,分别打造眼视光领域的医学科学家和研发科学家。”陈浩告诉记者。
“现在医学院里的学科界限相对模糊。材料、化学等学科原来都是辅助的,但现在不一样。过去是透过医学看医学,现在多学科交叉的课题越来越多。”生物材料系负责人、教授李星熠说。“我们要培养出能够解决目前未解决的难题并能肩负起前沿探索重任的人才,这就需要医理工等多学科的融合。”陈浩表示。“新医科5+5”班也因此开出了眼视光生物材料、医学工程、生物医学信息学等特色方向。“这些方向涉及生物、材料、物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也与大数据、基因组等有关联。”陈浩说。
在医科院校里开“新工科”班,优势在哪里?副教授、眼成像实验室负责人沈梅晓就是工科出身、中途“入行”眼视光的。她在完成光学专业的硕士阶段学习之后,又在温医大获得了眼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很庆幸进了眼视光领域,这让我以前所学的工科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并找到了很好的发展方向。”沈梅晓感叹。在她看来,眼科领域很多诊疗器械设备的研发,都需要科研者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与所采用技术的先进程度相比,设备在临床上的适用性更为重要。”沈梅晓表示。相比于去读不同学科门类的学位以获得多学科背景,“新工科4+5”班的培养模式显得更为系统。“眼科产业在全球有1万亿元左右的容量,极具前景。这个领域需要学生既有医学背景又接受过工科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陈浩说。
“新开设的两个班均定位于培养领军人才。”陈浩强调。他希望今后能形成这样的互动效应:“新医科”班的毕业生能根据前沿发展准确提出产品需求;“新工科”班的毕业生能完美解决这些需求;临床医学的毕业生则能对产品给予评价和反馈。大家共同促进眼视光领域的发展。
多学科交叉往往意味着培养过程需要打破常规。据介绍,温医大眼视光学院已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达成合作关系,未来将送学生过去交换学习偏基础的工科课程,以弥补自身在工程教育上的不足。此外,学院还将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新英格兰视光学院等海外高校合作进行课程开发。“这些学生大一结束之前就会配备导师。导师由具有博导资格的教师担任。三年级左右学生就可以进入科研团队。”陈浩说。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们这个暑假还在为课程体系的完善反复打磨。据了解,一些像眼视光生物材料这样的新课程实际上已经在其他专业作为选修课先上过一轮,在实际教学中获得反馈与优化。因为课程的范围更广,像李星熠这样此前只为研究生授课的一线研究人员也将走上本科课程的讲台。李星熠对自己新的教学角色已经有所期待:希望能用更多元的方式,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一个科研团队的不同分工一样,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也是蕴含创新的潜在机会。“因为课程面广,学习任务更多,教师也将在教学模式上进行调整,更强调引导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陈浩表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