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升工程遇到新冠疫情:战“疫”研修两不误 ——浙江师范大学助力疫情期间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纪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一丹 梁萍儿 张 喆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教育工作的节奏。1月,教育部就春季学期规划作了紧急调整。浙江省教育厅也于2月6日印发《关于防控疫情延迟开学期间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实施线上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全省中小学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全面组织实施线上教育教学活动。

在此背景下,正在组织实施提升工程2.0试点项目的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联合教师教育学院、智慧教育研究院等长期从事网络与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专家,迅速动员,发起“浙师网络教学助力工程”,通过技术手册编撰、精品资源共享、系列专题讲座等形式,为包括17所试点校在内的全省中小学开展实施线上教学保驾护航。

助力工程伴行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老师们并不陌生,但真的要上‘战场’了,如何实施有效的线上教学呢?老师们心里还是没有底的。”试点校杭州市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校长鲍争志说,“浙师大的线上教学助力工程,围绕线上教学设计实施、组织管理,甚至学生自主性发挥、家校协同等角度给了全面的指导,对我们顺利组织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这里所说的“助力工程”,得从2月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召集省提升工程2.0专家团队、教师培训机构等专家组织召开的线上教学助力工作视频会议说起。会上教师工作处处长庄华洁号召要整合省内优秀专家指导力量、优秀课程资源,为全省中小学校开展实施网络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会后,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与省提升工程实施指导办公室积极响应,迅速建立了网络助力专题网站和专属钉钉群,面向包括提升工程试点校在内的全省中小学校提供线上教学技术指导。

教师教育学院周跃良院长亲自动员,阮高峰、黄立新等专家迅速行动,短短3天就编撰完成了《网络教学简明手册》,通过助力网站、浙江名师网、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公众号等渠道发布,同时共享的还有大量与线上教学技能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实施案例。“这份指南像菜谱一样简明扼要,清晰地告诉我们线上教学有哪些环节,各个环节要做什么,要注意什么。对于我们迅速上手线上教学十分有用”。试点校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的张老师这样说。

“浙师网络教学助力”钉钉群则是浙师大助力工程的又一个重要阵地。“无论是网络直播的技术操作,还是线上学生管理的困惑,我们提出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浙师大阮高峰教学团队的专家们及时的指导,有这种即时的帮助,就像登台阶时有个护栏,心不慌。”对此,大成岳家湾实验学校的吴老师感慨有加。

正是这种帮扶方式,该群建立后反响热烈,受众也迅速扩大到除提升工程2.0试点项目外的其他教师,3周内,钉钉群增至3个,加入的教师有2000余人。就这样,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和中小学校的一线教师,构建了一个特殊的在线共同体,在线上教学的实践道路上越走越深入。

精品课程资源雪中送炭

“学到用时方恨少。”这是在“浙师网络教学助力群”上一些老师尝试线上教学时的感慨,他们也表达了希望助力团队对线上教学技能、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等技能进行指导的愿望。

作为对这些呼声的回应,依托钉钉群的浙江师范大学“网络教学这些事”系列讲座启动了。“我们的做法是用线上教学的方式来分享线上教学的经验与技巧,主题都是围绕在线帮扶过程中老师们提的热点问题。”策划人阮高峰说。这种对症下药式的帮助迅速得到了全省各中小学校的欢迎,在3月至5月期间,“网络教学这些事”陆续推出10讲,累计听课人数4万余人次,范围早已突破提升工程2.0试点校,杭州崇文世纪城实验学校、海盐县理工学校、四川省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等省内外学校还将这些讲座纳入学校的校本研修计划。

精品课程资源开放共享是浙江师范大学助力中小学校线上教学的另一项重大举措。网络继续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迅速行动,遴选“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务”“微课与混合式教学设计”“移动技术教育应用”等国家级、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资源,面向全省中小学教师开放。“阮老师教学团队分享的这些课程系统性强,我们线上教学中涉及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学生管理等难点都覆盖了,并且深入浅出。学到了技能,也感受到了专家的底蕴。”宁波市李惠利中学高三教师乌老师说。

这种开放共享的氛围也得到了试点学校的应和。杭州市钱塘实验小学在“之江汇”教育广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总计推出1200余节课程资源。“疫情期间,仅‘之江汇’平台累计访问就有90余万次,学员3500余人,多个课程资源被杭州学习强国平台和杭州市共享课堂录用和推广。”钱塘实验小学项目负责人陈树人说。位于金华的义乌市大陈镇楂林小学,则在专家指导下,发动张湖坚、骆雪妍、虞一清、丁旭芳等省级特色教学空间获得者组建团队,以网络同步课程的形式开放“竹艺课程之笋壳创意”和“竹趣”等课程。“在专家引领下,通过这种课程共享的实践,自然地融入了技术研修的内容,老师们对线上教学的理解也更深入全面了。”校长丁国钦说。

解锁常态防控下的研修新姿势

疫情的冲击也不可避免地对提升工程2.0原定的试点规划造成了冲击。作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前战,试点的工作任务必须高质量完成,但同时又不得不考虑疫情防控期间研修条件受到影响的客观限制,如何在这两难的情境下寻求突破?对此,浙江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疫情的影响虽然显而易见,但也要看到,实际上这也为老师们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实践场景,逼迫他们去思考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特殊时期的特殊教育供给方式,去深入思考自己要提升什么,怎么提升。”

为了响应学校线上教学期间的现实需求,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面向试点学校及时开展了新一轮的需求调研,指导各校调整研修规划,增设线上教学相关研修主题。“根据疫情需要,做了相关培训内容的调整。按照教师的层次和年龄结构,分别对网络教学空间、数字资源开发、课堂教学创新等模块进行能力培训。”义乌市保联小学杜建芳校长说,“因为置身在线上教学的情境下,老师将技术研修与应用实践一体化了,主动学习的态势也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学校很自然地形成了适应线上教学的教师队伍结构,有的教师承担起直播教学的任务,有的则偏重于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还有一些教师团队则主要承担教学设计。这种各尽所长、协同作业的方式正是我们多年来想打造的。”

除了将研修任务与实践相结合,对新情境下网络研修的有效模式探索也在进行中。“一定要转换网络研修就是看视频的思路。”浙江师范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丁革建说,“需要寻求当前特定条件下,开展实施网络研修更灵活的方式,要让网络研修突破时空环境的限制,而且拥有更大的包容性,允许全员参与、全科覆盖。这不仅是教师研修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创新,更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崭新的平台。”

于是,由试点校点题师大专家针对性讲解的网络直播模式,远程听课与评议的教研模式,专家与一线教师组团共同规划线上教学的实践模式等适配学校现实教育需求、量身定制的研修指导方式一个个涌现出来。这种指导模式也受到了试点学校的诸多好评。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围绕“空中课堂”的研修与实践正是这种研修新模式的典型代表。“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积极开展网络社群研修,突破实地教研的时空束缚和限制,专家教授与我们老师构建了一个在线实践共同体,围绕‘空中课堂’的设计与实施,做到了教学工作与技能研修的合二为一。”学校分管师训工作副校长陈德曹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二版图片     下一篇:课题研究需重视主题的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