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就业”不能变为“懒就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 琦

步入“金九银十”,求职招聘又迎来一年中的旺季。当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焦急忙碌时,有一小部分学生既不着急就业,也没有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去游学、支教或者创业考察等,慢慢考虑人生道路,这种做法被称为“慢就业”。(9月20日《光明日报》)

“慢就业”不是新鲜事物。近年来,不少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据一项面向全国8.8万名应届毕业生进行的网络调查显示,8%的毕业生选择了“慢就业”。而据教育部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毕业生数量增长叠加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慢就业”现象更加凸显。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从校园到社会,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在没有想好未来发展方向的情况下,在这个十字路口停下来等一等、想一想,未尝不可。只要对就业有计划、有目标、有方向,并且将暂缓就业控制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限度内,“慢就业”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蓄力,可以边积累边等待。

不过,在给予理解和包容的同时,也要谨防“慢就业”变成“懒就业”“怕就业”。非理性的“慢就业”,通常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缺乏职业规划。一些学生虽然在大学里读了4年,但没有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以至于在面临毕业求职时束手无策,迷茫彷徨。其二,竞争能力不足。少数学生在校“混日子”,没有学到真才实学,最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败下阵来,被迫选择“慢就业”。

“慢就业”不只是学生的私事,而且关系着人才培养和稳定就业大局,需要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重视起来,加强引导和帮助。2018年10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就普通高校继续开展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进行安排部署,第二学士学位主招应届生及3年内往届生。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广大学生及时调整学习和从业方向,更加从容应对就业求职,避免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

此外,也要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端正就业态度。学校设置职业规划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兴趣、充分认识自我。用人单位要给予高校学生更多实习交流机会,让他们实地了解行业。家长要当好参谋助手,及时纠正其错误观念,摒弃“等、靠、要”的思想,鼓励孩子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先就业,再择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