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课程 线上线下一体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9-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王慧琴

2020年上半年,全国学校因疫情进入“停课不停学”线上教学时期,鲁迅小学充分利用已有的“百草园”数字化课程建设成果,积极应对新挑战;疫情稳定后,学生正式返校复学,鲁迅小学又利用“互联网+”教育立人优势,通过课程整合、数字课程创新等措施,着力构建并实施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立人”课程体系,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作为一所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学校,我校一直以实践和弘扬鲁迅的“立人”教育思想为己任,以“独立、独特、独创、独秀”为校训,弘扬“尊个性、张精神”的校风,充分尊重关爱儿童。首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我校重点制定了三大“立人”课程方案:一是课程编排与课表设计方案,二是线上教研活动方案,三是教学实施与反馈方案。其中,线上教研活动方案延续至秋季学期开学,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利用钉钉、企业微信等在线平台,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在线教研活动。

其次,我校着力打造四模块“立人”课程体系。一是文化科学拓展课程。学校以“百草园”数字课程平台为依托,通过“空中课堂”“学生留言板”“导师小结”等栏目,给学生呈现“三味书屋”(悦读)、“朝花夕拾”(乐写)、“疾风野草”(健体)、“水乡社戏”(风雅)、“现代闰土”(劳作)、“风筝记忆”(实践)、“上天入地”(创新)、“童年如画”(尚美)等80余门线上数字微课程。“跟着小闰土学种花”“图图的程序生活”等极具实践性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公众号等资源,帮助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如“中小学必读名著听书合集”“小学生必读经典古诗文音视频资源”“练字擂台”“写作漂流瓶”“500+节亲子科学实验课在家学”“‘微’亦足道——小病毒,大乾坤”等微信公众号。

二是德育建设课程。学校通过开设“小我自强”“大我教育”“心理调适”等课程,指导学生充分学习“抗疫”这本特殊教材,从逆境中收获成长。不少学生的父母是支援抗疫的医护人员,他们的典型事迹成为德育的活教材。学生们捐出自己的压岁钱,为医护人员送上消毒器材,为环卫工人送上爱心口罩。他们还利用软件制定作息、健身、学习计划,学习自主管理。

三是强身健体课程。体育云课程充分调动家校协作力量,推出亲子健身操、家庭运动会、体育达人、最美体育家庭等系列活动。

四是艺术品位提升课程。云观展、云义卖、云合唱等活动,加上VR等先进设备的使用,改变了学生接受艺术熏陶的方式。书画社师生的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进行拍卖,所得款项4万多元全部定向捐助绍兴市人民医院。

最后,我们还构筑了“五星好少年”课程评价体系,形成生活星、学习星、体育星、劳动星、美育星五育并举评价机制。1.巧追生活星。从科学防疫、视力保护、均衡膳食、心理健康等4个维度打分。2.智追学习星。从家国情怀、自律学习等两个维度打分。3.勇追体育星。从体育活动参与频率、深度和成效等维度打分。4.勤追劳动星。从自我清洁、家务劳动等维度打分。5.乐追美育星。从艺术活动坚持度、同伴合作度等维度打分。

目前,课程教学改革举措取得一定成效。一系列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实践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及省市媒体的转载与报道,“用诗画谱写一曲曲抗疫赞歌”“爱您呦,勇士妈妈”等课程走上了“学习强国”平台,当日阅读量就超过百万。学校“云体育”节更因有国家女排原主教练俞觉敏、女排奥运冠军张娜、击剑奥运冠军骆晓娟等体坛名人纷纷助阵,社会反响热烈。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将进一步凝练线上课程开发成果,加强线上线下课程体系融合。而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开发的成功,取决于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和个性化课程的开发。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规模标准化教育走向有意义、有深度、可持续个性化教育的关键。

(作者为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