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为本,建一流基地 浙大物理学系深耕教学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
□本报通讯员 周伊晨
在近期出炉的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浙江大学物理学榜上有名,这是继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教育部“强基计划”之后,浙大物理学专业在一年内拿到的第三项国家级“认证”。
实际上,从2010年开始,物理学系便以物理求是科学班为抓手,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走向深水区。如今,十年的积淀为基础学科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带来了新的期许。过去,实验课的功能往往局限于巩固课堂知识这个单一定位上,然而物理学系的实验课改课小组则主推探究性实验,每年特设30万元经费支持实验课“变脸”,从而领着青年学生们踏进科研大门。
2012-2013年秋季学期,物理学系副主任赵道木教授在求是物理班一堂普通的光学课上布置了几个讨论题,其中一个选题吸引了当时的大二学生吴宜家。随后,他和同学曹世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泡在实验室里解决这个问题。
2014年,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知名的光学期刊《光学快报》(Optics Letters)上,杂志主编得知论文的第一和第二作者都是大三学生时,连连称赞。2015年,该研究成果又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赵道木认为:“探究性的实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或者蕴含着很多答案的,除了巩固知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物理学系,教授的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全面开放,学生自选导师,与教授确定实验题目,进行探究性的实验。每年,至少有一半的本科生进入了一线教授的实验室,还有一半学生则选择在大物实验中心完成探究性实验。有20%的学生能在同一个题目上坚持探究一年多。
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资源的融通。和“探究式”教学模式相配套的,便是一流的师资。物理系现有的87位专任教师中,包括院士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让最优秀的教师给学生上课、当导师在物理学系已是常态。自2017级本科生开始,物理学系全力推进本科生“学业导师计划”,按照不超过1:9的师生比加强“以本为本”的本科教育教学。
物理学系给学生们设计了一条“课堂教学-探究性实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挑战杯”的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从鼓励学生寻找课题,到掌握必要的科研手段和能力,再到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最终落脚到高层次的学科竞赛,延长人才培养的周期,将人才培养的过程立体化,让学生的专业兴趣、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充分提升。
今年9月,浙大物理强基班第一届新生即将入学。等待他们的是本博衍接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本科第一年,每两人一组配备了一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学业导师,在本科第二、第三年就将接受专业导师的训练,通过学业成绩评估的学生在第四年即可享受博士生待遇,并在本科第四年就与博士生阶段的科研训练打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