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托起农村孩子的科学梦想
□ 叶青云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创新、好奇心、科学兴趣……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小学科普教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科普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较城市学校,农村中小学的科普教育发展面临更多挑战: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足、资源贫乏、活动形式单一……
如何破解困境,加强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托起农村孩子的科学梦想?记者就此走访了省内多所农村中小学校。
创造条件自建科普场馆
开学不久,诸暨市浬浦中学高一新生走进了位于校内的地震科普馆。自2014年建馆以来,参观该馆就成了该校每一届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农村学生很少有机会像城里学生一样,可以到各类城市配套的大型科普馆中体验与学习,学校创造条件,自建起主题科普场馆,可以弥补一下缺失。”该校教务主任王苏文介绍,占地150平方米的馆内采用多媒体震感体验器、地震波演示装置、地震带立体演示沙盘、实体模拟地震小屋、模拟逃生系统等,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地震和自救互救等知识。2019年,地震科普馆成为浙江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许多周边学校学生前来参观学习。
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乍浦实验学校,建立了一个海洋生物馆,馆藏鱼类、贝壳类标本400余种。学校精选了其中28种珍稀海洋生物,做成图文简介名牌,分别钉在每一个教室的门口,便于学生随看随记。“结合每周一的校本课程‘海洋生物小故事’,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每人都能辨认出几十种海洋生物,并说出它们背后的故事。”小学部负责人翁勤林说,该校位于海滨,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学生在海洋馆里能更直观地感受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
“农村中小学的科普教育资源有限,接触社会优质科普资源也较少。校内如果能建设袖珍科技馆、科普阅读长廊、实践基地、种植园等场所,就显得非常可贵。”省科学特级教师、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姚伟国建议,农村学校也可以与当地的农科站、园艺公司、农林局等单位结对,让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增加学生科学观察研究的技术含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设红领巾气象站,让学生参与气温测量、进行基本气象数据的发布;也可以建立简易的天文观测台,组建天文观察兴趣小组,激发学生探索星空的兴趣。
盘活周边乡土资源
春天“沐雨”课,学生品尝春雨的味道,观察被春雨滋润过的万物;夏天“溯溪”课,学生在小溪边根据传统的工程力学知识学习搭桥……曾经的永嘉县花坦小学石公田校区(现已撤点并入花坦小学),地处偏僻山区,全校只有20余名学生,但这样一所微型学校却因为首创了山水田园科学课程而在农村中小学科普教育中颇有名气。在省科学特级教师、温州市籀园小学陈耀看来,“乡村学校有城市学校所没有的资源,关键是因地制宜。很多时候可以在露天环境中上课,让学生融入自然、探索自然”。
山水田园课程联盟负责人、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素平说,在自然环境中,以天地为大课堂,通过项目化、多学科联动、团队混龄组织等方式,呈现出童趣性、真实性、探究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学生不仅掌握科技知识,亲自然、亲社会、亲家乡等情感也融入内心”。
湖州市织里镇晟舍小学地处中国童装之都,近八成学生家长从事童装生产相关行业。学校挖掘童装设计中的科普资源,形成一系列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科普活动。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布料的性质;用植物的根、茎、叶、皮来提取染料,给纺织物上色;将缝纫机带进课堂,请专业缝纫机工讲解机械结构和机械原理。
姚伟国提出,学校可挖掘当地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有序的课程研发。“既可以结合一些生态治理、绿色农业等项目,还可以与当地的高科技企业加强联系,让学生去参观体验学习,增加直接认识。”
引进多元师资充实科普队伍
“3D影像”“电磁感应”“闪电发生器”“龙卷风”“激光感应电子琴”“共振鼓”……五花八门的科普仪器充分展示了数学、物理学、光学、机械、电磁学、力学等方面的科学原理,吸引了众多学生。在刚刚过去的全国科普日,不少农村中小学的校园里开进了科普大篷车。学生们在科普辅导员的讲解下,操作科普仪器,零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据悉,在我省,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巡展已成常态。近年来,以浙江省科技馆为代表的专业单位在省市县科协三级联动下,覆盖基层,为农村中小学生送上了丰富的科技大餐。省科协还会定期举办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培训班,组织科普讲师团、科普艺术团、科普志愿者等专业人员队伍,赴农村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服务,有效弥补了农村中小学专业师资匮乏、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要做好农村青少年科普工作,教师是关键。各级科协组织特别是县级科协要高度重视科技教师队伍建设,同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一起,努力提升一线辅导员的专业能力。”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办公室主任季士治说。
“学校也可以适当招募优秀的科技志愿者,挖掘家长中潜在的‘科普讲师’,让他们成为能流动的、宝贵的校外资源,为基层学校提供必要的科普实践材料和科普社团建设经验。”姚伟国说。
此外,随着“互联网+义务教育”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科普”成了其中的重头戏。越来越多的市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签约结对,开展教学与师资研训帮扶,共享前沿的科技理念、科普教育方式和教学成果。正如季士治所言,“信息化能够较好地克服农村地区科普师资弱、资源少、地域分散、交通不便等现实困难,为更多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科普活动资源和机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