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分辨能力 对“暑假焦虑”说不
暑期将至,部分短视频平台上出现的一系列“暑假最可怕”的视频引发热议。“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很危险”“小升初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们暑假别再玩了”……这些短视频里的“老师”号称如果不补课、不买培训资料书、不报班,就会“学习跟不上”“无法超越同学”。此类账号大多数开通了购物橱窗,视频下方链接点击进去,是各种学习教材、辅导课程的销售。
暑假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放松心情、享受快乐的好时光。大多数家长都知道,暑假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被超额的作业和培训班压垮。但为什么还会有部分家长相信“暑假最可怕”的言论呢?这是因为不少短视频营销号利用“标题党”博眼球、制造焦虑,然后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号,引导家长购买其推销的学习教材和辅导课程,抓住的正是家长爱子心切、望子成龙的心理。然而,他们制造焦虑并不是为了孩子着想,而是为了获取利益。因此,如果家长轻信了此类话术,就掉进了营销者编好的圈套。那么,应该如何防止落入圈套呢?
家长自身要树立科学教育观,遵循教育规律。有些营销号总是声称“再不如何就晚了”,一直在向大众灌输“万事要趁早”的理念。我们看过很多年少成名的“神童”案例,但这样所谓的“神童”不少都渐渐没了后续。因为人生是一场长跑,不是看谁跑得早,而是看谁跑得久。家长如果一味听信营销号的言论过度“抢跑”,往往容易导致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提前透支,让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利用好假期努力学习本身没有错,但也要结合具体情况,权衡利弊以及孩子的需求,劳逸结合,让孩子有喘息的空间。
学校和老师要注意提醒家长擦亮双眼,理性筛选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一味地刷视频、听别人的声音,没有自己的判断,最终只会被带了节奏,迷失自我。老师可以通过家长群做好宣传提示,引导家长仔细甄别营销圈套,勇敢地对贩卖教育焦虑者说不,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暑假。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亦步亦趋。冬奥冠军谷爱凌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别人能做900,我只能做720,我觉得我也应该要做到900。”而她的妈妈说:“如果别人做三周翻,你也做三周翻,别人从悬崖跳下去,你也跟着跳下去吗?”教育应该在理性判断之后,引导孩子调整好自己的最佳步调。
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助力家长提高分辨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部分家长容易受到影响,是因为社交网络似乎扩大了教育视野,却没有提高相应的能力,在落差之间,只会让人感到焦躁不安。对此,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更是在政策出台后的每个假期,大力打击“隐形变异”、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为的就是帮助家长减轻负担和焦虑。前不久,教育部部署做好2023年暑期校外培训治理工作,指导家长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暑期学习生活,营造假期良好氛围,也旨在帮助广大中小学生度过一个健康、平安、充实而有意义的暑期。
清朗网络环境同样刻不容缓,这需要各大平台共同发力。教育系统在全力以赴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某些营销号却为达目的,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这不得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6月,中央网信办宣布,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渲染家长“压迫”“压榨”孩子等不良内容问题也是专项行动的关注重点。各大社交平台应主动跟进清朗网络行动,及时关停违规账号,加大审核力度,防止制造焦虑的视频肆意传播;设置有关提示,提醒谨防营销套路。
只有从家长自身到外部环境都不再充斥着“过度焦虑”的阴影,孩子们才能在阳光健康的教育生态中茁壮成长。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