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新一轮改革中走出教育“滑铁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德国在历史上是一个通过教育来进行强国、成功扭转其不利时局的典型国家。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就被称为德国“国民学校”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千疮百孔的联邦德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经济奇迹”,也被解释为德国拥有优质教育带来的良好国民素质的“奇迹”。

    但这样一个重视教育发展的国家在21世纪初却遭遇了其教育上的“滑铁卢”:在2001年公布的第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中,德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上的得分低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这个结果在以“思想家和诗人国度”自居的德国社会被称为“PISA震动”(PISA Schock),又被视为“德国教育的灾难”,引起了广泛争议,由此引发了德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激发了其通过教育而崛起的强国战略。

    不浪费一场危机

    自经合组织公布PISA2000结果后,德国各州教育部长联席会议(KMK)针对德国学生PISA数据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迅速决定在以下七个领域采取相应的行动举措,奠定了德国基础教育未来改革的基本框架:一是提高儿童学前教育时期的语言能力;二是加强学前教育和小学的联系,确保儿童及时进入学校学习;三是改善小学教育,持续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及其对数学和科学概念的基本理解;四是有效支持教育上处境不利的儿童,特别是那些有移民背景的青少年;五是在结合教育标准和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政策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和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六是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有关诊断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学校系统性发展的要素;七是增设全日制学校,为那些教育不足的学生与天才学生提供教育和支持的机会。

    其后,德国更加重视对教育质量的实证监测,基于实证数据制定教育决策,提升教育改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德国政府决定制定和实施国家教育标准,并在2004年建立国家教育质量研究所,监测国家教育标准的落实情况。自2006年起,德国每两年发布《国家教育报告》,加强对德国教育发展状况的数据跟踪。2010年,德国还建立了国际大规模测试比较研究中心等机构来负责国际测试,加强德国国际学业成绩比较。这些举措促进了德国各州教育质量的比较,提高了德国教育质量的国际可见度和水平。到2009年,德国PISA测评国际排名提升至前列,处境不利儿童包括移民背景儿童的成绩提升较大。经合组织数据显示,2016年,德国3岁以下参与早期教育的儿童较2005年翻了一番。这些成绩使德国重拾对本国教育和竞争优势的信心。

    这种基于证据的决策趋势也使得德国积极利用国际实证研究。例如,2008年以来,澳大利亚学者哈蒂对于“可见的学习”的元分析研究,在德国引起了巨大的教育轰动。德国《明镜周刊》称哈蒂的研究发现了教育改革的核心。哈蒂的研究给予德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信息是:结构改革并不重要,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专业性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建设教育共和国

    为增加人力资源储备,德国2008年发布并谋划了从2008年到2015年教育发展的《资格动议:通过教育而崛起》战略。该战略涵盖所有教育领域,从早期幼儿教育到成人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致力于把德国建设成为教育共和国。

    《资格动议》提出了十项指导原则。第一,通过教育而崛起。公平接受教育教育系统的相互包容性是教育政策的指导原则。第二,使儿童从一开始就接受更好的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和早期教育,建设“小科学家之屋”,加强幼儿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更紧密的联系。第三,语言是教育的关键。为使所有儿童在入学第一天,就能够积极参与和享有平等权利,有必要在其入学前有针对性地促进德语学习。第四,加强MINT科目(德语对于STEM学科称谓的缩写)的教学。加强和提升儿童和青少年对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支持,以解决德国目前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第五,为学生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其目的是使每个学生获得离校证书和资格,为未来职业成功提供好的开端。第六,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许多职业在未来需要劳动力具备比过去更多的知识,并能够不断更新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培训、进修和继续教育。第七,加强学术教育,提升德国创新能力。未来德国需要更多的高端劳动岗位,需要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因此,教育系统应提供更多大学学习机会,并加强教育系统的相互包容性。第八,加强终身学习。教育并不仅仅开始于学校,也不结束于学校,未来社会和未来职业的不断变迁,都需要每个个体在其不同的生命阶段保持和提升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第九,加强企业对专业人士的培训和资格提升的责任。企业应该培养年轻人,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第十,加强联邦和各州的教育、培训和资格认定的法律规定。

    为落实这些原则,《资格动议》还确定了联邦和各州需要采取的措施与预期达到的目标。现在看来,拟定的很多目标都提前得到了实现,有些项目还成为德国教育发展的长期项目。“通过教育而崛起”以及“教育处于最高优先事项”的精神也成为德国后续建设教育强国的理念。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德国创新能力排名都位于世界第一。

    赞美纪律对教育的基石作用

    良好的教育只有在每个人都齐心协力的情况下才能发展,因此需要公共舆论参与和讨论。公共舆论已经成为德国教育改革焦点和动力形成的一个重要源泉。这尤其体现在在萨勒姆王宫中学工作30多年的退休教师兼校长班哈德·毕博(Bernhard Bueb)于2006年出版的《赞美纪律:一本论战之书》的公共讨论上。

    毕博在书中指出,德国PISA测试表现出来的教育危机是德国更大的社会危机的表现,即德国社会逐渐丧失了其文化特色中的重要美德,如纪律、权威和责任。教育的危机在本质上就是纪律的危机。德国必须重新将权威和纪律确定为教育的基石。

    该书一经出版,就在当时引发了社会关注、讨论和争论。多数教育研究者对此持否定性的批判态度,甚至将其与极右分子相提并论。相反,媒体和公众却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认可,毕博也被《图片报》称为“德国最严厉的教师”。

    毕博认为,德国教育的未来取决于纪律是否回归。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必须有秩序感,能够集中注意力和认真投入,但近40年来的德国教育总是在纪律和爱之间偏向爱。

    毕博这样一种反对学校过度追求民主和自由、赞成把纪律视为教育基石的态度,之所以受到公众的支持,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这种纪律感不仅是帮助学生取得教育成功的有效手段,更是一个现代分工社会的职业伦理和精神气质,即严格的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

    毕博对教育中纪律的重视和呼唤,也是对德国优秀传统的回应和继承。德国具有一种源于普鲁士的悠久纪律传统,并以纪律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严谨工作伦理而闻名于世。结构化、纪律化的学校和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一种健康、积极和严谨的生活方式。

    鼓励每个人追求生命卓越

    在现代教育强国建设中,德国不仅强调一流大学建设、数字化转型以及拔尖人才培养等,还强调“发展每个人的潜力和肯定不同的生命卓越”的社会理念和教育发展理念。

    德国早在1959年发布的《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中,就明确了学生从小学毕业分流到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主要学校的三元制。这一制度符合现代社会的三个主要职业层次:在思想上起领导作用的阶层、劳动阶层以及起调节作用的、具有较高责任感的从事实际职业的阶层。这种三元制也符合人的能力的三种类型,即理论的、实践的和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

    今天,德国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接受某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必须学习一门叫作“劳动学”的课程,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整个现代劳动世界的概况,从而找到与自己天赋和抱负相符的职业理想。当然,这也要求有相应的教育制度补充。例如,加强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包容性、确保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升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等。

    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需要滋养其成长的深厚土壤。德国倡导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生命的卓越,鼓励每个人富有纪律精神地、卓越地做好自己的职业,并以此不断巩固自己世界性科学和人才高地的地位。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