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课程培养新时代“中国少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聚焦“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进课堂”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15年的省级名校。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学校立即组织优秀教师成立跨学科课程开发团队,研读报告中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分析与小学语文、劳动、道德与法治、科学、艺术等学科教材单元知识的融合点,提炼出教学大概念,努力以跨学科课程引领广大师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下面就以统编语文教材中《少年中国说》的教学为例,介绍学校通过学科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经验。

    构建议题式教学,发展学生思辨能力

    《少年中国说》是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经典课文,在完成生字词教学、背诵默写这些常规教学任务之外,如何让传统教学内容焕发时代性、思想性和人民性?围绕这一新目标,五年级语文组在《少年中国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尝试融入道德与法治、劳动两门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和实践活动素材,跨学科集体备课,强化理想和信念教育,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为什么说少年强则国强?”这是本节课设定的关键问题。教师在课前预习单上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小组学习任务和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课堂上先启发学生联系个人生活经验积极回答,再逐步开展议题式教学活动,围绕“中国强”“少年强”所需论据事实和逻辑关系,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厘清模糊观念,关注思维变迁,增进政治认同。

    提供学习脚手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中国强”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观看主题视频,小组合作检索人民日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系列报道文章,从“国际地位、军事实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人民生活、国民精神”等维度梳理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填写、制作成一张梁启超先生所处的1900年与学生当下生活的2022年的“中国百年历史对比”表格。在专题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懂得了是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国家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懂得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少年强”教学环节,五年级备课组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编选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往事,作为导学案阅读研讨素材。教师设计好学习脚手架,引导和激励学生树立“少年强则中国强”的信念。课堂上,学生们画出最令自己感动的段落文字,阐明理由,并有感情地阅读,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一生难忘的梁家河岁月,立志像习爷爷青少年时期一样“热爱劳动、热爱读书、热爱人民”。

    开展实践性学习,发扬知行合一精神

    “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种地的好把式”,“建设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顶着严寒风霜,走过沟壑纵横,亲身感受过百姓疾苦”,“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期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人民情怀让学生深深感佩于心。

    梁启超先生在课文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如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唯有知行合一,才能答好课后作业及人生考题。学校德育处统筹实施两个校区劳动教育实践,坚持每周开展校外农业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创设真实的实践学习情境。学校通过为基地附近村民提供零工岗位,让学生和村民一起耕作,组织学生参与消费扶贫和艺术下乡活动,在服务人民、回报社会中传承劳动奋斗精神,从小培养对农民的亲近感和振兴农村的使命感。

    跨学科课程有效达成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在小学课堂,让学生入脑(学科知识)、入心(情感价值观)、入行(劳动实践)的教育目标,改进了小学“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今后学校将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激励教师钻研学科大概念,精心打磨一批思政金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校长、德育处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