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方高校优势 推动巴蜀文化研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因此,厘清“根脉”是重要的理论工作之一。地方高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肩负着研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巴蜀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校本优势,赓续学术传统,挖掘古代巴蜀文化宝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持续推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学术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研究传承文脉、实践模式、学术体系,为巴蜀文化建设和研究贡献了地方高校力量。

    薪火相传: 

    赓续古代巴蜀文化研究文脉

    近代以来,古代巴蜀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受到卫聚贤、顾颉刚、徐中舒、冯汉骥等大批内迁学者,郭沫若、蒙文通等四川籍学者,葛维汉等国外学者的关注,川渝亦成为全国学术中心之一,既确保了中国学术话语的薪火相传,也开创了以近代方法论研究巴蜀文化的新风。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术渊源之一的川东教育学院,其前身是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创立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一直坚持服务区域教育,浸润巴蜀文化,留存乡土记忆。1952年转型为师范高校后,四川师范大学在培养教育人才的同时,几代学人立足文化传承,着力守成开新,担负起传承和研究古代巴蜀文化的重任,形成一系列影响深远、富有启发的成果,如汤炳正的《语言之起源》《屈赋新探》《楚辞类稿》、刘君惠等的《扬雄方言研究》、杜道生的《四川扬琴传统唱本选》、李安宅的《世纪文库: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王文才的《蜀梼杌校笺》《成都城坊考》、张邦炜的《婚姻与社会·宋代》、段渝的《政治结构与文化模式:巴蜀古代文明研究》、彭久松等的《四川井盐史论丛》等具有开创性意义,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至今仍是研究巴蜀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而今这些学界先贤构建的学术传统已成为学校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

    盛世修文:

    推动古代巴蜀文献保护研究

    古代巴蜀文献卷帙浩繁、瑰丽多姿,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精神密码。自2001年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四川师范大学自觉肩负起巴蜀文献整理研究的职责和使命,建立“机构、团队、平台、项目”一体化古籍保护体系,创建革命文献研究院、中华文化与西南区域文明互动研究中心、成都历史与成都文献研究中心、简帛与石刻文字研究中心等省、市、校三级研究基地,持续开展巴蜀历史文献整理、巴蜀民间濒危文献搜集整理数字化建设、巴蜀方言遗产保护、西南民族历史文化整理研究、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等项目,推出《杨升庵丛书》《推十书增补全本》等标志性巴蜀古籍整理成果,开展《巴蜀民间文献大系》25卷(已出版8部)的编纂工作,出版《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巴蜀牌坊集成》《川东北清代墓碑集成》《扬雄研究史料汇纂》等文献汇编,并聚焦巴蜀文化与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展红军长征在藏族地区的大型文献集成与研究项目,启动大型类书《历代康区行纪类编》的编纂工作,持续推动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体保护整理。

    守正创新:

    深挖古代巴蜀文化研究创新

    新时代,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挖掘巴蜀文化时代价值,对延续“中华文明·四川篇章”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也对地方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师范大学坚持学术兴校,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学科特色,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成立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创建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四川历史名人文化普及基地”等各级平台,打造“南方丝绸之路”“四川方言与文化”“四川省教育发展与决策”等高端智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新增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18项,获得四川省社科成果奖12项,出版具有中国气派、西南特色的学术专著10余部,出版《藏羌彝文化走廊史话》《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等区域文化专著20余部,每年刊发学术集刊4部,出版乡村教育专著、读本9部,逐步形成国内较大的巴蜀文化研究学科集群,打造了具有“川师”特色的科研、文化品牌。

    (成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小气糕做成了大产业     下一篇:让“视”界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