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录制926万字有声读物 浙商大志愿者“为你读书”传递爱与温暖
□本报通讯员 林晓莹 吴 幻
“阿树原来在高中当绘画老师,房间里到处都是油画的画布。博子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画册,摊开在桌上……”教室里,蔡昀正对着电脑朗读日本小说《情书》,动人的故事在她口中娓娓道来。她是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也是“捐声”项目的志愿者,录制有声读物是为了给无法正常阅读图书的视障人群提供帮助。
目前我国约有近1800万名视障人士,他们想在书店找到一本盲文书并不容易。不久前,浙商大的志愿者们和浙江图书馆展开合作,通过朗读文本的形式为视障人士送去暖心读物。一个月内,95名志愿者已录制累计926万字的有声读物,录制时长达578小时。
“视障患者的视力减退,听觉成为他们触觉之外感知世界的另一个重要窗口。电子人声缺乏情感,真人朗读则能声情并茂地帮助盲人读者理解文章的精妙。”浙商大旅游学院青年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范紫琳介绍,“所有志愿者在正式录制之前要求熟悉文本,录制完成后所录内容会由审核团队进行二次审核,保证质量。”
人文与传播学院新闻专业的董柔阳选读的书目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刚开始录音感觉有点困难,很难保证不会误读或漏读,录制过程一旦分神,一整章就得从头再来。如今没课的时候,我都会在空教室里‘加班’,希望我的声音能为他们送上一份温暖”。
为了保证听众能覆盖大部分群体,志愿者的书单里涵盖了国内外的各类经典读物,如《朝花夕拾》《了不起的盖茨比》等,而《明朝那些事》《82年生的金智英》这些较新的读物也会实时更新,针对视障儿童,他们会“私人定制”儿童文学,录制的语气也更为活泼。
“捐声”对志愿者的要求不低,在正式“上岗”之前,需要先录制一段试读音频作为考核。为了让有声读物更为规范、优美动听,志愿者们还需要参加培训会,学习散文、现代诗、童话的朗读技巧,并分析讲述者的心态、语言的构成、句子的成分,从内容、情感、语调等方面学习相应的朗读技巧。
“声音‘不达标’的同学,也可以参与我们‘爱心助盲’的其他项目,比如校对由明文书翻译的盲文书、在图书馆引导视障人群无障碍阅读等,这些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实施,开展了15次,服务了近400个小时。”范紫琳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