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落实学校健康教育还需更多投入

近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6670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将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将急救知识纳入基础教育相关课程。其中,将心肺复苏、创伤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大学生健康教育重要内容。

毫无疑问,心肺复苏和急救知识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必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各地各校在推进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方面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健康教育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仍然突出。一是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二是专业水平有限,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三是定位不够,在学校课程设置、检查评估中很难凸显位置,更谈不上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教研活动。

学校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和学校的各项工作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保证专用经费投入到位,并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不同内容的教材;学校要健全相关设施设备,配备好专业的教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健康教育专业水平。此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如健康教育评定标准和评价制度、健康教育工作职责及激励机制等,以促进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长期、稳定、有效地开展。

@刘 斌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博士生“严进严出”应是新常态

10月20日,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清退超过最长学习年限的博士研究生52人,其中有人已读博18年之久。(10月21日澎湃新闻)

长久以来,不少高校对清退工作谨小慎微,担心学生无法毕业或导致负面影响。但既然设立了相关规定,高校就应严格遵守,否则规定的约束力何在?事实上,清退本身不是目的,清出去是为了严起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严把毕业出口,对学业不合格者说“不”,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社会发展。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高校对毕业的要求相当严格,其本科生、研究生淘汰率普遍更高。只有高校真正进入“严进严出”时代,敢于亮出清退之剑,高等教育才会更有生机与活力。

清退名单不仅是一张“罚单”,更是一张警示单:大学绝不是混日子的地方,考进学校不等于学位到手。按照规定清退不合格者,这是对大部分努力学习的学生负责,也是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负责。

@董泽军

来源:广西新闻网

谨防家访变成“到学生家打卡”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要求。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

在过去,教师家访曾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不家访的教师未必是没有水平的教师,但不家访的教师一定算不上是一位好教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电话或网络,家长能比较完整地知道孩子在校学习状态,家校沟通往往通过QQ、微信等在线上进行,上门家访变得不再流行。如果哪位教师主动上门家访,倒显得十分另类。

教师家访是教育触角的延伸,让教育工作更具有贴近性,有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将教师家访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无疑是一大好事,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于家校联系也是意义非凡。但需要思考的是,要谨防教师出现应付心态,只是为了“考核不丢分”而去打卡,把家访变成不得不“到学生家溜达一圈”。

@郭元鹏

来源:红网

培养节约意识应润物细无声

近日,个别地方和学校“背诵餐歌打卡”“浪费一粒米做一道选择题”等形式主义做法引发热议。教育部官网再次发文提示:确保制止校园餐饮浪费工作不走偏、不走样,要求各地各校出实招、重实效,从根本上解决校园餐饮浪费问题。

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不应沦为形式主义。相比“背诵餐歌打卡”,鼓励性质的读书读报、征文演讲等活动或许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相比做题惩罚,通过社会实践、劳动体验等正向引导,或许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学校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更多地联系学生生活,从实际出发,将勤俭节约意识融入日常点滴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例如,在食堂管理层面花更多心思,推行一料多菜、一菜多味,捕捉学生口味动态,不断改进烹饪工艺,尽量减少因菜品质量差导致的浪费;在供餐中针对不同人群推出大小份、拼菜等,方便师生按需购餐。当这些看得见的举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勤俭节约的意识也将潜移默化扎根于孩子的心中。

形式主义的做法缺乏长效机制,也难以起到好的宣传效果。如何让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值得学校管理者们深思。

@林嘉懿

来源:荆楚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