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青少年受困于“信息茧房”
□贺 成
“孩子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儿童最喜欢的娱乐活动”……网络信息多样、开放、共享,但也存在一味迎合受众的阅读偏好,计算方法简单,定向推送粗暴等问题,让读者尤其是鉴别力、自控力不强的青少年越“好”越“偏”。原本能够提供多样化精神食粮的手机App,却让人有一种“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的惊喜与尴尬,在不知不觉中受困于“信息茧房”。
定向推送存在的“泛娱乐化信息多,低俗内容多,未经核实内容多”的“三多”现象,让尚不能明辨是非、还未完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青少年在看新闻客户端、刷社交媒体时,被挤占了阅读时间、空间,影响了阅读多样性,甚至被网络“绑架”,沉溺其中。
从传播学上说,“信息茧房”就是用户爱看什么,就把什么送足喂饱,让人停留在舒适圈里。表面上,青少年看似浏览了很多信息,实则接受的信息非常单一,无法拓展知识面,很难丰富知识结构,实在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如何避免青少年受困于“信息茧房”?笔者认为,首先监管部门要制定具体要求,使企业把公共价值观导向的责任落实落深,将正面价值取向作为关键标签纳入产品设计之中。
应该看到,“信息茧房”源自互联网算法支配的内容生产体系。据数据营销专家介绍,这类算法分为直接推荐和相关推荐,直接推荐是计算读者阅读的关键词权重大小,推荐同类信息,提高用户黏性;相关推荐是根据大数据分析,推送与读者特征相似的人所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说,这也是近年来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但内容管理水平却难以令人满意的原因。甚至还因为如此,一些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的内容管理问题也习惯性以算法推荐为核心,业务导向习惯性遵从流量最大化的资本逻辑。
其次,学校、家长要有更多的陪伴和关心,避免青少年被网络算法“绑架”,防范青少年沉迷上瘾。作为家长,要主动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督促孩子使用防沉迷系统,帮助孩子提高甄别、屏蔽不良内容的能力;作为学校,要在法律和政策层面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使其成为青少年的一项基本技能。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了网络保护章节,规定“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等部门根据保护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需要,确定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网络信息的种类、范围和判断标准”。只有政府、学校、家长、平台做好配合,责任共担,形成齐抓共管的多元治理格局,千方百计找到监管盲区,堵住技术漏洞,使现有防沉迷系统功能得到完善,并在教育引导中形成合力,真切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真正培养青少年的时间管理观念,才能有效防止青少年受困于“信息茧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