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据说话:学生成长的“密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基础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夯实“基础”。这一时期青少年的成长状态牵动着教师与家长的心。在这期间,有哪些被我们视为惯常,因而很少深究的教育现象?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哪些因素最相关?“减负”呼声高涨,学生们的负担感都来自哪儿?我们结合近年来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小学段和初中段)的相关调查数据,通过大范围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结果,破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

□ 汪 恒

做家务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吗?为什么一上初中,有的人成绩就开始直线下滑?只要教师讲得好,学生就一定能学得好吗?学生兴趣爱好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为什么同样的课业负担,有的学生会觉得特别累?课外补习对“提分”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和父母关系差的学生更容易沉迷网络吗?……

以上这些家长和社会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在省教育厅教研室近两年进行的中小学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监测中都有所涉及。记者对这份“干货满满”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整理,挑选出一批教师和家长最想知道的分析结果。一起来看看,一切是否和你想的一样——

A.“爱劳动”和“成绩好”有关系吗? 培养责任感,能带来更好的学习品质

评价学生发展的指标有很多,但品德行为一定是第一位的。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学生的品德行为被分解为责任感和劳动实践两个方面。

专家把对责任感的监测分成了个人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两个维度:个人责任感指学生对自身学习、生活、荣誉与成长发展的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比如“自己做错的事情,会不会自己来承担”;公民责任感主要包括学生对社会生活基本价值和集体规范的重视与遵守程度,比如“是否会在集体活动中主动承担自己的工作”。

调查发现,小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得分(55.6),明显低于公民责任感得分(70.8)。而到了初中,学生的个人责任感得分(84.4)又强于公民责任感得分(64.0)。专家解释,小学生的责任感养成,更多是他律道德在起作用,也就是说,他们更在意别人的评价、引导和约束。到了初中,这种责任感开始向自律道德过渡,他们会更多关注起自己的需求和自身发展所需承担的责任。

哪些因素在影响学生的责任感?对小学生来说,来自师生关系、同伴交往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最大。而到了初中阶段,兴趣爱好、自我认知等因素影响更大。

劳动教育近年来倍受大家重视。究竟什么因素会让学生变得更热爱劳动?研究发现,学生责任感与劳动实践最相关。专家们还发现,学生的校内实践普遍比校外实践要好,自我服务的劳动实践比较好,家务实践相对较弱。同时,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初中生在自我服务、家务劳动这两方面的表现比一般民办、公办学校的学生都要强。

“劳动教育看起来和孩子的学业成绩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而责任感又可以通过学习品质(学习动力与学习策略)的改进,对学业成绩产生显著作用。”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告诉记者。

B.上了初中,为什么有人成绩“往下掉”? 小学看重“会学习”,初中注重“爱学习”

学生的学业表现涉及方方面面,怎么牵住“牛鼻子”?从教育质量评价监测的角度看,不仅有表象的学业成绩情况,还有隐性的学习品质。在学习品质当中,包含学习动力和学习策略两个维度:学习动力是指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能自主和主动学习,并获得成功体验;学习策略则涉及学生如何对学习中所接触的信息进行记忆、加工、整合和储存,对学习进行规划、监督、调整,以及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女生在小学阶段似乎更“冒尖”。此次调查也对其进行了验证:小学阶段,女生在学习愿望、学习体验、学习动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策略性、专注力等学习策略(习惯)层面上都明显比男生有优势。

无论是学习动力还是学习策略,乡镇农村小学生都比城市与县城的小学生低。在学习信心上,不同区域的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十分显著。其中,城市男生的信心要比城市女生和县城男女生略低。小学阶段男生的学习体验都比女生要差一点。

“学习信心上的差别源于不同的反馈,学习体验则是此前学习积累的结果。”张丰这样分析数据背后的“潜台词”。在他看来,从小学阶段男女生的性别差异上,隐约可见“男生抑制现象”,这一点值得教师和家长思考。

影响中小学生学业成绩最大的因素是什么?专家们发现,学习策略是对小学生学业成绩影响最高的指数,贡献率达到28%。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动力是贡献率最大的指数,贡献率达到25.9%。

在小学阶段,女生的学习动力普遍比男生要好,但到了初中,女生学习动力的退步却比男生要大。初中生的学习动力和哪些因素关联最大?研究者发现,第一位是责任感,其次是探索式教学和师生关系。而在学习策略方面,第一位影响因素是学习动力,其次是责任感和小组合作教学。也就是说,除了责任感,教师的教学方式(比如是否采用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和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

专家们得出结论,要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转化为成绩提升的推力,必须借助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教师讲得好,并不等于学生也学得好,还得借助学生学习品质这个“中间桥梁”。

C.两成学生校内运动日均不到半小时 兴趣爱好里藏着青春的“烦恼”

2007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我省中小学生的锻炼时间都达标了吗?

调查发现,仅有44.8%的小学生每天在校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还有18.7%的学生不够半小时。到了初中后,只有32.5%的学生每天在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超过了1小时,还有17.9%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到半小时。

学生们的课外生活都在做什么?研究发现,小学男生的前3项兴趣爱好分别是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和棋类活动。小学女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类型则分别是书法美术、音乐舞蹈和体育活动。

兴趣广泛和学业成绩之间有关联吗?研究发现,有3~4项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业得分最高,有5~6项和有1~2项兴趣爱好的学生最后反映出来的学业得分几乎相当。拥有最多兴趣爱好数目(7项以上)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再低一些。而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最弱。专家们分析,小学生相对兴趣爱好广泛,但是维持3~4项的学生学业表现更佳。

值得注意是,仅有33%的小学生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的网络游戏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在初中生那里,多达55.6%的学生将网络游戏作为兴趣爱好,是各类兴趣爱好中增量最大的。初中生的兴趣倾向从特长发展转向缓解压力,也反映了他们在学业上的烦恼增多。

什么样的初中生更容易有网络依赖?研究发现,学困生中存在网络依赖倾向的人数比例更高。学困生中有39.8%表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网络依赖,比全省学生的平均值高出12.3%,也高于优秀生的比例(16.8%)。同时,农村初中存在网络依赖倾向的学生也多于城市与县城。在存在轻度网络依赖倾向的学生中,有45.3%学业居于总体的后三分之一。在存在重度依赖倾向的学生中,有66.1%学业居后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网络依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容轻视。

D.每个学生的“负担感”其实不一样 课外补习的作用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大

面对各类学习任务及不同学习生活环境,学生们都会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如果学生的体验是积极的,那么压力就是动力;如果体验是消极的,那么压力就是负担。”张丰说。在他看来,学业负担是学生面对学习任务与环境的一种消极体验,要防止压力转化为负担。

专家们从主观负担感受和客观负担事实两个方面,尝试对学生的学业负担进行描述。客观负担是作业量等表观指标,主观负担感受才是影响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关键变量,它可能与客观负担事实相关,但同时和学生个体对于负担的耐受力有关系。“良好的学习体验及较轻的负担感受,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基础。”张丰解释。

初中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情况怎么样?统计发现,近年来完全不参加校外补习的学生人数在减少,2014年有54%的学生没有参加任何校外补习,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降低到了39%。另一方面,初中学生的补习时间在悄悄变长。2014年有12%的学生每周校外补习时间大于6小时,到了2019年这一比例增加到了15%。

课外补习对学业成绩的帮助有多大?专家把初中生原有的学业成绩由高到低分成A、B、C、D四档。最后发现,对于成绩位于A、B档的学生来说,参加学科补习对该学科的学业成绩几乎没有促进作用。语文学科的补习,只对成绩最差的D档学生有一定促进作用。数学学科的补习,对成绩在C、D档的学生有促进作用,同时对成绩位于D档的学生来说,帮助作用更大。科学学科的补习,同样是对C、D档的学生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对小学生的分析中也有类似的结论,在评价各项指数对学生学业成绩贡献率时发现,补课与作业是贡献率最低的。

在对小学生的分析中大家还发现:只有在学生学业负担感受不重的情况下,适当的课外补习对于学业成绩的提高才是最有效的。否则不仅无效,还会加剧学生对学习压力的消极体验。而且,随着校外补习科目的增加,学生学业成绩还会出现下降趋势。

调查还发现,有39.1%的四年级学生和64.6%的八年级学生主观负担感受较强烈。小学生的负担主要来自哪儿?学校要求和家长要求是他们学业负担的主要来源。但是男女生之间对此感受仍有一些差别。有42%的男生把负担归结为家长的要求,而女生的比例只有38%。同时,有28%的女生认为负担来源于自我要求,男生在这方面的比例则明显偏低。只有22%的男生觉得自我要求会给自己带来负担。

因此,专家建议,对于男生来说,可以适当减少外部施压,注意引导其内在驱动力。而对女生而言,要注意防止其自我焦虑,减少来自群体的压力。

此外,学生的学业负担感受越重,学业成绩越低。较好的运动锻炼情况、兴趣爱好和人际关系情况,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业负担感受。主观负担感受与学生学习动力、学习策略高度相关。关注学生的主观负担感受,就相当于抓住了学生学业进步的“半把钥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