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校园欺凌调查与解决方案设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 邵海勇

校园欺凌是一种存在于校园内的攻击性行为。面对校园欺凌时,学生往往会分为三个群体: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欺凌行为对这三者的生活都会造成不良影响。研究发现,与未涉及欺凌行为的同伴相比,欺凌者成年后更有可能出现犯罪行为和心理疾病等。被欺凌者因为对欺凌行为的害怕而可能出现厌学甚至辍学,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会有更高的自杀风险。欺凌行为同样可能对旁观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旁观者对于欺凌行为的中立或娱乐态度会助长欺凌行为,甚至导致他们自己加入欺凌行为;另一方面,对于被欺凌者的同情或对欺凌的阻拦行为,可能导致旁观者成为新的被欺凌者。

一项对于2000—2015年中国学生欺负相关行为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卷入校园欺凌的报告率为26.7%,欺负报告率为7.3%,被欺负报告率为15.9%。

鉴于发生率高,且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大,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发展干预项目以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实践证明,在合适的执行模型指导下,反欺凌项目能够有效改善现状。

一、校园欺凌现状调查

笔者对杭州市两所不同类型的初中学校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共发放问卷1144份,回收问卷114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83份,问卷有效率为94.7%。

调查发现,被欺凌者和欺凌者分别占学生总数的7.85%和1.48%。

而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家庭情况和不同班级职务的学生被欺凌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男生(10.5%)受到欺凌的比例高于女生(4.78%);初二学生(9.36%)受到欺凌的比例高于初一(6.39%)和初三学生(5.29%);被欺凌的方式主要是取笑或起难听的外号(56.47%)及辱骂(49.41%);欺凌主要发生在教室(83.53%);欺凌者主要是同班同学(91.76%)。

对于诽谤造谣这种欺凌方式在欺凌同学的学生报告中所占比例较低,分析认为可能是欺凌别人的学生无法意识到这也是一种欺凌行为,因而没有报告出来。

对于欺凌同学是否为独自一人进行的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欺凌同学的学生会和其他人一起欺凌同学,只有37.5%的学生选择独自一人欺凌同学。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70.91%的学生认为校园欺凌涉及的人以男生居多;大部分学生(87.44%)认为暴力、蛮横是欺凌者的特点;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人际关系不好(81.26%)、身体瘦弱或过于肥胖(54.66%)和外表不讨人喜欢(56.60%)是被欺凌者的特点。大部分学生知道欺凌行为并不是青春期的正常现象(79.59%),也并不认为欺凌行为很酷(88.27%)。

调查还显示,只有30%左右欺凌他人的学生,在欺凌行为过后被教师或者家长批评过。

而分析学生面对欺凌行为的做法,发现大部分被欺凌学生会选择报告教师,同时有一半左右的被欺凌学生会制止欺凌行为。但是一般学生选择报告教师和制止的校园欺凌行为往往是在肢体欺凌时,这种欺凌行为占比不大;而一些占比较大的行为如关系孤立及言语上的欺凌,往往没有得到有效制止。

二、校园欺凌的解决方案

心理学的“知信行”理论显示,人的行为改变可以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改变行为3个连续的过程。为了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可以以“知信行”理论为基础设计一系列方案。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个大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不仅会受同伴的影响,也会受到教师和家长的影响。为了扩大方案的影响力,让学生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场所(比如家、学校、朋友群体中等),都能知晓“校园欺凌是不对的”“被欺凌了我该怎么办”等知识,调查组设计了包含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个层次的方案。

1.学校层面

由专家对教师开展培训,讲解校园欺凌的形式、后果、应对方式等相关知识;鼓励学校制定相关政策,以减少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建立校园欺凌的报告和求助途径。另外,学校还可以制作相关宣传资料,如校园欺凌预防手册、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微信推文、校园欺凌应对海报等,积极向教师、家长和学生传播。

2.教师层面

由心理教师组织,带领各班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学习校园欺凌的形式、后果、发生原因等,让教师们了解如何鉴别学生间的行为是否健康,以及这些行为是否会对其中某些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学习如何应对学生的欺凌行为。

班主任应在班级内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让学生知道欺凌行为的相关知识及如何应对,如欺凌者可以寻求其他健康的情绪发泄方式,被欺凌者可以向心理教师寻求帮助以减轻心理创伤,其他学生应主动向教师报告欺凌事件的发生等。

3.家长层面

通过学校和教师传播的资料,了解校园欺凌行为及应对方式。家长应定期和学校、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如是否被同学欺凌、是否发起过欺凌行为、是否因看到其他同学被欺凌而受到创伤等。多主动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状况,如发现问题应鼓励孩子向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师求助。

4.学生层面

学校通过积极开展宣传(如海报、心理选修课等)以及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全校学生了解校园欺凌行为的存在及合适的应对方式。

建立同伴支持系统,选出一些学生首先对他们进行培训,以让其了解校园欺凌的相关知识。然后鼓励这些学生向同班同学及朋友传播知识,明确自己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或旁观者)及应该做出的合适行为。

另外,鼓励学生主动观察校园内欺凌事件的发生,在能力范围内及时制止,帮助被欺凌的同学,并向教师报告,以便让教师更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群体的动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