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善”的学校管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 邓伊玫

社会以规则来约束人的行为,学校的校规校纪,对于约束学生的行为也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校方可以单方面地制定和宣布校规。笔者认为,学校有权制定校规校纪,但出台前应该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充分权衡利弊。“校园小法律”应以促进学生的“善”来制定、实施、总结。

校规的合法性建立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程序合法,学生知情同意;二是校规内容合法,不侵犯学生的权利。

程序合法至少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校规体现“教育共识”。如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在国家司法部网站上发布,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作为校规,也应吸收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安保人员等各方观点,体现社会对年轻一代的期望,提出对学生言行、衣着、举止的相关要求。校长没有权力将其看不惯的行为直接宣布为“不合校规”。其二,校规具有“契约性”。校规实际上是一份学校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缔结的“契约”。在入学之初,学生就应该收到一份校规文本,其中对于何种行为招致何种惩罚必须是清晰的,尤其是何种行为导致停学或处罚,列举必须详尽而清楚,学生不能因为在列举事项之外的其他事由而遭受停学或开除的处罚,学生也不能因为违反他们不知道的校规而受罚。校规一方面是对学生行为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校和教师运用教育惩戒权的约束。这种约束,在很多学校都做得不够,导致学校和教师在惩戒学生时比较随意。其三,学生可以申辩。当学生不服学校的处罚或对校规理解与校方有分歧时,学校应该给学生申诉的机会与途径,避免矛盾激化后陷入被动。

校规内容合法也至少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如受教育与学习的权利,自由表达的权利,平等与不被歧视的权利,以及人身安全与隐私权。校规是下位法,不能侵犯宪法赋予学生的公民权利。二是要引导学生的正确行为,发展学生进行自我约束的能力,不可忽略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惩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能增进学生“善”的产生,那么惩罚就是为了惩罚而惩罚。比如对女生留长发、男女生交往密切所进行的惩罚,又比如特困家庭欲减免午餐费,必须得公开家庭隐私等这些校规,只会扭曲学生的人格。

在中国社会法治日益完善的时代,在学生权利觉醒的时代,学校育人的目标是培养臣民还是公民,建设的主体是班主任还是学生,管理的手段是人治还是法治,制度建设强调的是规范还是德性,追求的是权威还是自治,是放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康德文集》曾提到,人是有限理性的存在,需要发展“自然禀赋的种子”,需要受教育。设法让这些“善的种子”萌芽、生长,是教育的本质和责任所在。校规校纪也是一门课程,好的校规校纪能激发孩子内力觉醒,让他们出自真心地想要提升自己。孩子的内力一旦觉醒,他们内在积极的动机和力量也会随之激发。好的校规校纪能唤醒学生身上“善的种子”,让它们在学生心里深深扎根、茁壮生长。笔者以为,学校在校规校纪的实施中,可以贯彻以下几点:

一、以文化营造规矩氛围

文化首先是一种心态,其次才是一种管理制度、一种自律行为、一种环境呈现。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涵养其高尚的情怀,学校可以尝试着将国学“经典诵读”开发作为体验式的特色校本课程,借此营造“文化引领、经典养成”的特色育人氛围。

二、以经典涵养规矩养成

用经典去涵养性格、启迪思维,在任何时代、任何形势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开始,这种反复密集式的经典诵读方式让人不情愿,但当真正读到一百遍时,或许就会因顿悟而触动流泪。教育需要慢工出细活,很多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篇心得体会。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传承。

三、以诚信换取守规矩的责任感

学校应以信任的态度来涵养诚信。信任会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责任心和意志力,从而告别“人人自危”的状态。在整个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听了很多大道理,对于“诚信”这个词,他们早已不再陌生,缺少的是一个亲身感受和践行诚信的平台。眼下,大多数学校图书馆都有“防盗设施”,一个小小的探头,把孩子挡在了冷冰冰的“墙”外。而我们希望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无视角障碍、无空间障碍、无心理障碍的“图书馆”——图书随时可借,无需登记,自觉归还,避免让不信任的壁垒阻碍师生、生生间的沟通交流。

总之,有缺陷,才需要教育,不完美,才看得见成长。积极的、包容的、有弹性的、能激发学生“善”的学校管理,好比一道光,消融黑暗,使得美好的德行在光中滋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