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画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为载体,以师范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抓手,循着历史的脉络,找寻文明的根源,致力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学院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探索出一条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为文化传承事业提供有力支撑的发展新路径。

    追本溯源 

    释读中华文明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点,积极与社会各类研究机构合作,从书本走向现实,博导教授走下讲台,使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6月10日,“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启幕。本次展览涉及全国20个省份,40家文博机构鼎力相助,汇集珍品共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占比90%以上,创下了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的纪录。学院联合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客户端推出四集系列直播公开课《探秘汉字中国》,学院教授周及徐应邀为节目专家,带领相关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在直播中进行深入讲解。以文物为载体,带领学生及广大网友“沉浸式”逛展。周及徐教授从8000余年前的一枚刻符龟甲讲起,探索古老的汉字源头。此外,殷墟甲骨、史墙盘、晋公盘等国宝重器也在节目中一一亮相。这次直播公开课讲解了汉字的演变历程,带领学生及网友感悟中华文脉的发展与赓续。

    学院在不断创新中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培育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素养与综合素质。

    赓续文脉

    做精做深古文字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围绕古文字研究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新的实践。古文字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学院黄尚军教授致力于研究简帛与石刻文字,他通过田野调查,收集正在消亡的或者濒危的材料,制作拓片,深入研究,探索总结古文字向现代文字演变的规律。这一工作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实践。文学院相关专家也积极推进古文字活化,转化创新成果,服务时代需求,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接下来,学院还将面向中小学生及社会大众推出古文字相关的系列讲座和普及丛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青年学生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促进青年学生形成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肩负着增强下一代文化认同的重要使命。学院教师从基础工作着手,积极发掘、研究文献材料,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守正创新

    弘扬巴蜀文化

    学院落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新文科拔尖人才”的精神,结合巴蜀地域特色,于2019年建立全校首个具有超学科视野、强创新精神、大文化观念、新人文主义、新语文思维的创新性新文科实验班。新文科建设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的专业体系进行提档升级。遵循“学科融合、互动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理念,依托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融入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等新理念、新技术,采取择优选拔、重点施教等多种方式,开展学术创新人才培养。

    近年来,总结建设新文科实验班的经验,学院对新文科实验班的办学目标有了更新的理解:一是培养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二是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范生,三是引导全体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向国外留学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文学院将继续扎实推进新文科建设,深入探索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文学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院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路径,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与理想追求,更好地继承并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学院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彰显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独特优势。立足于“博我以文、化成天下”的愿景,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李若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