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促“四变” 探索“双创”教育改革
■特色为笔 绘制“双高”建设新画卷·河南篇
在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持续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创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升“双创”师资团队指导能力、完善“双创”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双创”人才必备的核心要素为基点,锤炼形成“敢闯善创、知行合一”的“双创”育人理念,聚焦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学团队、评价体系四个关键要素精准施策,将“双创”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以课程模块化、平台多元化、师资专业化、评价立体化的“四化”,促进“双创”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师资结构、评价导向的“四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创”教育人才培养生态模式,育人成效显著。
创新“模块化”“双创”课程体系,促进教学模式转变
学校聚焦德技并修、专创融合,以全面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宗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深化“双创”教育改革、健全“双创”教育体系,构建了全程化、嵌入式、分级递进的模块化“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推行“项目+公司化”的教学组织,让“双创”教育从单一的理论教学向“理论+实践”融通的教学模式转变,将思政教育、“双创”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了创业教育、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构建“模块化”“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学校针对企业及学生需求,校企共建“双创通识模块+创业培训模块+专创融合模块+精英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分步实施;其中,“双创”通识模块开设“创业基础”“创新思维”等6门必修课程,普及“双创”知识;创业培训模块开设“SIYB”“创业实务”等10门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专创融合模块开设“3D Max表现与后期处理”“互联网创新”等72门必修课程,提高学生“双创”能力;精英拓展模块开设“精益创业”“创业创新领导力”等7门选修课程,形成循序渐进、特色鲜明、通专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和拓展了“双创”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使“双创”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助力学生精准就业创业。
将“双创”教育融入课程标准。针对原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匮乏等问题,学校通过构建“十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明确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确立了“双创”能力、专业技能相融合的专业教学目标,构建了目标引领、课程融合、任务驱动的专创融合新模式。组织全校61个专业全面修订课程标准,明确各门课程的“双创”教育目标及实施路径,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使专业系统化开展“双创”教育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实施“项目+公司化”的教学组织。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校企共建“双创”教学案例库,推行“项目+公司化”的教学组织。比如在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的“博物馆中的VR技术”项目中,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授课,通过课前任务导学,课中任务引学、自主探学、合作研学、展示赏学、互检评学、重点解学,课后拓学的“八学模式”,引导学生围绕项目开发、销售、管理等,筹建虚拟化公司,进行仿真教学,由“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变为“学生为中心的学做”,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有明确的目标、独立的主见,提升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了专业课与“双创”课互相融通、双向同行,促进专创深度融合。
打造“多元化”“双创”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
学校通过产教融合,广泛整合政、校、企等资源,依托校内大师工作室、协同创新平台,强化学生“双创”实践意识,打造联动共享的“1+N+X”“双创”实践平台,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做、练的转变,促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打造“1+N+X”“双创”实践平台。学校采用资源整合、协同创新的方法,以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建设内外融通的多元化“双创”实践平台。成立“双创”学院,建成校内“一中心”,即学校“双创”中心——南都众创空间;校内“N个平台”,依托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师工作室、二级学院各类技术平台、社团等,建成33个校内创客空间和127个学生社团;校外“X基地”,与重庆万学、河南西米、乐凯华光等企业联合,建成16家校外“双创”实践基地;形成了内外融通的“1+N+X”“双创”实践平台。入驻平台的团队积极参与企业研发,促进了学生“双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大赛引领,强化实践。学校推行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别四级竞赛机制,每年举办各级各类“双创”大赛近百场,通过大赛遴选一批具有市场价值的项目,入驻校级众创空间,接受企业化管理运营,推动“项目+公司化”教学,让学生敢闯、善创。
完善功能,市场化运营。整个“双创”实践平台集教育、培训、实践、孵化、政策咨询、基金扶持等多功能于一体,一站式解决入驻项目日常运营、市场推广、技术咨询、投融资等问题,实现公司独立运营,形成联动共享的“双创”服务平台,打破了学院间、专业间、学校与社会间的壁垒,也打通了学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培养了学生的坚韧意志、风险意识,促进了“双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建立“专业化”“双创”师资团队,促进教师结构转变
学校积极组建校企混编、跨域融合的“四能型”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开展专业化指导,助力学生创业成长。
组建“校企混编、跨域融合”师资团队。学校采用引培结合、互聘共享的方法,组建了结构化“双创”教育师资队伍。校内师资由27名专职就业创业教师、55名二级学院辅导员、140名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组成,校外师资由15名来自孵化器和投资公司的融资服务专家,20名来自政府部门、律师事务所的政策法律专家,25名来自高校、研究所的科研专家组成,共同对学生开展专业化指导。
培养“四能型”师资团队。学校通过校企互聘、学习调研、交流培训、拓岗实践等,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打造了一支具有创新思维训练能力、创业项目指导能力、专创课程开发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四能型”师资团队,该团队采用全面服务+重点指导、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方式,在专业技术、政策法律、商业模式、销售财务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精准化全方位的引领指导,助力学生创业成长。
健全“立体化”“双创”评价体系,促进评价导向转变
学校采用多元参与、多维融通的方法,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构建了立体化评价体系。引入学校、政府部门、企业、家长、社会评估机构等,实施多元主体评价,依托学校智慧就业创业平台、学生诊改平台、“双创”实践平台等,对“双创”教育的课程、师资、经费、资源、有效性和影响力等维度进行交叉融通评价,形成由单一结果评价向多元多维过程评价转变,检验“双创”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学校“四化”“双创”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双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提升了学生竞争力。学校“双创”教育全部覆盖,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以上,“双创”能力培养满足度达96%以上;培育“双创”优质项目276个,成功孵化公司86家,带动就业1312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就业之星和创业之星,其中2019年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获得者李强创办的深圳仓谷创新软件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深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毕业生余军伟研发专利12项,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天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教师教学成果丰硕,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双创”教育的实施,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教科研能力。近年来,教师获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别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立项地厅级以上“双创”课题35项,出版“双创”教材12部,其中“十四五”职业教育省级规划教材两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部,出版“双创”专著4部,发表“双创”核心论文12篇。学校连续两年获得“高职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
学校“双创”教育硕果累累,打造了“双创”工作品牌。学校不断推进“双创”教育,打造了“1+N+X”“双创”实践平台。学校获得首批国家级别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创”先进工作单位、国家级别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河南省众创空间、河南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打造了学校“双创”工作品牌。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双创”经验,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在“双创”建设过程中持续挖掘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经验,推广“双创”模式和典型经验,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双创”经验入选2019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联盟年会”典型经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赋能专创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在国家教育部门2021年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相关成果在国内多所学校推广应用,受益学生10万余人。学校“双创”经验做法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