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共饮一江水 今朝同谱新篇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授人以渔,援青干部和教师不仅在青海“留”下了人才,更“留”下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看蓄势待发

    ——聚焦“四地”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青海是资源大省,更是生态大省。

    青海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以产业“四地”(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牵引,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转型发展导向更加鲜明。

    作为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第五任校长,时隔10年,史元春又回到了青海大学。10年前,她曾是这里的计算机系主任;这10年,她切身感受到了青海大学的非凡变革。

    “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6所高校共同支援青海大学的工作格局,青海大学从一所西部普通高校,发展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史元春说。

    如今,各学科的领军人物陆续来到青海,围绕三江源生态、高原医学、高原农牧业、盐湖化工和新能源等优势学科,为青海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青海有独一无二的盐湖化工资源,依托盐湖化工大型系列研究设施优越的条件建设实验平台,我们更要抓住这些地方优势、特色,助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青海大学化工学院院长刘大欢说。

    “无论我明天走到哪里,我的心依然会驻留在青海这片美丽的地方。”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彤彤来到青海民族大学后,推动成立“青藏高原极地建筑研究中心”,促进青藏高原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选派院士到青海民族大学建成王静康院士站,引进“有机光电应用项目”团队,助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天津科技大学助力青海省乡村振兴事业,在黄南州成立绿色有机畜产品研究院,打造了一批以“青清海”“青海肉根”“阿米雪”为代表的优质品牌,培训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创造直接产值约12亿元,带动牧户1000余户,有力促进牧民就业增收。

    职教一人,脱贫一家。如何为广大农村青少年拿到成功成才“钥匙”,打开西部经济发展的大门?

    “近年来,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学校坚持用教育力量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持续赋能。”海北州门源县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马生雄说。

    紧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围绕青海特色文化产业、地区主导产业、公共服务产业等,来自各地的援青干部积极帮助青海多所职业院校建设藏医药类、民间传统工艺类等特色专业群,清洁能源、大数据生态畜牧业等骨干专业群,文化旅游、信息商贸、电商服务等现代专业群,推动青海职业教育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迈进。

    数据显示,近年来,青海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步伐加快,3000吨金属锂生产线、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万吨6微米动力锂电铜箔投产;清洁能源技术规模加大,攻克太阳能热发电多元熔盐开发及工程化验证、可再生能源与储能集成应用等关键技术;农畜产品科技供给加强,初步建成“育繁推一体化”的青海现代种业科技创新模式,“青杂”系列16个油菜品种在全国80%以上春油菜产区推广种植,并辐射到哈萨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这背后,都有教育援青人的身影。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青海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

    “教育援青对青海教育最深远的意义,就是引来了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把现代的思想意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带到了高原教育沃土,教育改革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种下了青海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种子。”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崔廷辉表示,下一步,青海将围绕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海样板、西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青海样板、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青海样板,深入推进教育援青工作,努力写好教育强国大文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