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您提出,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教育不是没有探索,但是由于评价等原因,高校和社会对此了解不多、认可不强。由此来看,还要做好哪些工作?
石中英:高考是人才选拔的一个基本路径,也是衡量一个人学业水平的基本标准。要大规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继续推进高考和招生改革。目前来看,高考改革从知识中心转向素质中心,招生改革从统一录取走向以统一录取为主同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实施分类化、多样化录取是一个大的趋势。
虽然我不是研究高考的专家,但最近这些年我也看到,高考的命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学生知识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倒逼基础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另外国家也支持实施了很多特殊渠道的招生计划,高考招生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路径。这些都是非常积极可喜的变化,基础教育界的同志们和广大家长一定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用过去的老办法来应付今天和明天的高考犹如刻舟求剑。
:正如您所说,当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政策做出调整甚至突破,其中的原则和底线应该是什么?
石中英:原则和底线就是教育的原则和底线,要反映教育规律,要真真切切为学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着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是“培养人”,然后才是“培养人才”,“人”在先“才”在后,先“成人”后“成人才”。千万不要在实施这些项目的时候,把我们所选拔的少数学生标定为“人才”。我最担心的就是在实施这些项目时,早早地给这些中小学生戴上“人才”的帽子,这对他们的成长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俗话说百炼成钢,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是要在经历无数的尝试、困难、挫折和失败后才能“炼成”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很少有完全靠天赋涌现出来的,往往是谁最能吃苦、谁最能坐得住冷板凳、谁最能冒险、谁最能坚持,才能够最后脱颖而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遵循教育的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教学的改变和文化的土壤
:芬兰、美国等国被称为创新人才的高地。他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经验是什么?
石中英:从我对芬兰、美国这些国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实际观察和了解来说,我觉得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在这些教育发达国家的课堂里,老师真是把核心素养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很注重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允许学生对教材的观点、逻辑、材料等进行质疑,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想自己适合干什么以及将来想干什么。在他们的课堂里,教学是一个赋能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控制的过程;知识更多时候是思想的材料,而不是思想的目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听起来不太合理的问题,也非常重视,不轻易喝令禁止,更不会冷嘲热讽。
可以想见,从这种教学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孩子,应当是愿意思考、会思考并喜欢思考的孩子,有不懂的内容,或者回答错了一个问题,都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从这种教学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将来不管从事怎样的工作、碰到什么样的问题,他们不会逃避,也不会害怕,他们想的是怎么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孜孜以求的创新意识、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不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的吗?
现在,我们的教学质量观需要做进一步的变革,要让教学真正地围绕着学生的成长来设计,要允许孩子们去质疑和想象。知识的价值在于滋养我们的思想,而不是束缚我们的思想。在这方面,我们的教学文化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变革。现在很多学校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但主要停留在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的设计和再设计上,对于教学文化多有忽视,这个问题今后要认真研究解决。
:我们观察到,对于目前的一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家长们很关注也有些焦虑。您怎么看?
石中英:我认为,这些项目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和实践背景。从时代原因来说,反映了这个时代整个社会和国家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旺盛需求。从实践背景来说,也反映了教育界对目前人才培养和选拔方式的不满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设立,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辟统一高考招生之外的新路径,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新的赛道。在此意义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设立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和示范意义。
这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设立,可能会导致一轮新的家长追逐热潮,研究它们的选拔标准,并帮助自己的孩子拔得头筹。听说有的家长已经千方百计寻找这些项目的负责人,请他们考查和指导自己的孩子。这些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是站在社会立场上来看,说明我国社会在人才观上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转换。现代的人才观一定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中国传统社会太希望把人和人、孩子和孩子进行比较。这种人才观念我觉得是错误的。每个孩子只要基于自己的天赋,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为社会作出了贡献,我觉得就是人才。我们今天必须树立多元主义的人才观。站在家长的角度说,孩子上不了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班,也不说明他将来成不了人才;就是孩子上了这些拔尖创新人才班,也不等于说他将来就一定能够成才。
坚定对中国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的文化自信
:对比国外的经验和传统,您认为,中国有可能走出自己独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吗?
石中英:答案是肯定的,既有可能,更有必要。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稀缺人力资源”,虽然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我们需要向国际社会学习借鉴,需要促进教育、学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但是更需要一种自主的意识和自信的精神,扎根中国大地,加快建设我国自主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我们能不能自主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这个问题上,曾经出现过一种文化自卑的观点,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缺少创造性基因,不能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因子,也产生了世界公认的文明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各行各业的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基于这些历史事实,我们应该树立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文化自信。
坚定中国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自信,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思想和方法论指导。
其次要对中国传统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观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再次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和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经验概括,努力把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典型经验,同时也对一些失败的案例和教训进行总结反思。
最后要从全球视野出发,对中国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基本问题、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将研究与培养实践的改进有机结合在一起,不断探索和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