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内涵式发展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金东寒
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落地,产业界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使得人才需求向跨领域、多学科、智能化方向发展。面对新挑战与新机遇,天津大学主动作为,陆续发布新工科建设“天大行动”和“天大方案”,并开展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下一步,学校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持续推进新工科“天大方案”迭代创新,到2025年,实现新工科建设在工科专业的全覆盖,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以教育评价改革引导教师投身新工科建设。将新工科教育教学投入与成效纳入评价考核指标,着力解决教师“用心教”问题。通过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着力解决教师“教得好”问题。
二是以教育模式创新扩大新工科建设覆盖面。持续优化模块化课程体系,给予学生更多选择,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深入实施项目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推动从单纯“知识传授”向全方位“能力培养”转变。
三是以系统思维强化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拓展学生多学科视野,提升其工程创新能力。以“智能+”赋能传统工科专业,为各行各业培养善于利用智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人才。
四是以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用”融合的新工科教育教学体系,建立“学校+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与企业无缝对接,持续开发高质量的企业实习项目,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
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拔尖创新人才
施一公
我国有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和储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研究人员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但实际创新能力和真正改变世界的颠覆性科技成果较少。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拔尖创新人才?在此提四点建议:
一是信任支持。要拿出一定经费,让科学家放开手脚,选择更冒险、更有挑战的研究方向,一定有人能做出划时代的研究。
二是重视青年。自然科学领域发明创造最佳时期是25岁到45岁,2000年以后诺奖得主取得获奖成果平均年龄大约在41岁,这个年龄段是科研生涯中最富创造力的黄金时段。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希望早发现早支持有突出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给足机会、给足条件、给足待遇。
三是开放合作。从创新活动一般规律看,不同国家、地区、种族和文化的人聚在一起,能产生强烈思维碰撞,能带来催生创新的独特力量。大学应该成为中西方科技文明交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营造包容多元的文化环境,让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
四是学科交叉。进入大科学时代,有组织科研成为重大科技突破的必由之路,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成为共识。想真正实现实质性学科交叉,体制机制性突破是必需的,除科研组织方式变革外,跨学科人才培养也应跟上。如果在主学科上少学几门课,用来学习跨学科课程,表面看似乎基础不够扎实,实际上可能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培养出具有“跨界”思维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
在全过程创新中落实立德树人
李儒新
上海科技大学有幸见证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创校10年来致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以人为纽带,坚持“做精、做实”,推动学科交叉,以及大学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教、产教融合,促进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的突破,在创新全过程中,为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人才。
在科教融合育人方面,针对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重大课题任务,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建立相应课程体系,引入案例式、项目式、团队式教学模式。学校特别鼓励重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在组织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的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围绕重大科学问题自主选题。通过让学生参与重大任务并取得重要科研成果,加速培养和储备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
在产教融合方面,注重与联影医疗等行业领军企业协同育人。学校的科研布局和联影医疗产业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双方瞄准国际前沿,共同攻关核心部件自主技术,共同培养从事医疗设备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高层次研发和管理人才。学校在其他培养环节也贯穿了立德树人工作,本科生实施“创新实践领航计划”,全员参与社会实践、产业实践、科研实践,深入基层、农村和经济发展第一线,了解国家战略、体察行业趋势、探索个人发展,涵养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成果转化方面,学校已连续举办5届创新创业大赛,已衍生36家企业,实现早期创业融资10多亿元。在高质量专利申请运营方面,学校申请专利中有30%是专利合作条约途径申请的外国专利,其中25%已实现转化,专利许可合同金额连续4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姚期智
一是强教必先强师,打造德才兼备的师资团队。我所在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创立于2011年,从零开始,如今有30位教师。除了两位资深教授外,其余都是我们先后引进的具有一流学历、热心回国效力的青年人才。我们对年轻教师从一开始就提供充分的资源与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一展所长。而6年后的长聘审核,我们坚持对师风师德、教学表现以及研究成果做全面化评审,矢志建立一支有中国特色的强大教师队伍——除了成为国际科技领军人才,还要有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
二是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经过多年的建设,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成熟。创办于2005年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如今被公认为世界最优本科生品牌之一,毕业生任教于国内外名校,也建立了如旷视科技、小马智行等杰出创业公司。我们研究生水平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毕业生无论选择投身科研或企业,都逐步实现了我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目标。
三是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以姚班为例,我们每年都适当调整优化培养方案与课程。以“量子信息”专业方向为例,交叉信息研究院2011年创立时已同时建立“量子信息中心”,中心的研究成果一直在国际上占据前沿位置。随着量子科技的日渐成熟,专家们为本科生推出量子信息专业方向,是适应科技发展态势,更是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优化举措。(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用党的创新理论滋养一代代人成长
胡俊
上海市普陀区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从2005年开始,历时18年深耕,聚焦教学“学段壁垒”的难点、教师“各管一段”的痛点、机制“条块分割”的堵点等关键问题,用党的创新理论接续滋养一代代人的成长。
一是发挥区域教育领导体制功能,构建一体化实践育人平台,探索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二是通过完善一体融通内容供给、强化一体联动教研支撑、打造一体培养师训平台,为课堂提质、为教师赋能,推动一体化建设落地落实。三是遵从学生的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当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应在三方面着力:
一是在内容上,持续探索一体化的内容衔接机制。目前,中小学阶段均修订出台了新的思政课课程标准,大学阶段思政课以统编教材为教学依据,跨学段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衔接存在一定的困难,要努力实现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有机衔接。
二是在评价上,进一步按照一体化要求构建完善评价体系。小学阶段思政课评价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中学阶段思政课评价手段仍较为单一,主要依据课程知识性的考试成绩;大学阶段思政课已关注知识积累度和行为实践度的统一,但在评价的精准性上还有提升的空间。这些都需要在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进行优化和完善。
三是在实践上,努力推进实践教学资源课程化。“大思政课”要善用之,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是校外场馆资源很多都是统一模式,迫切需要按照不同学段学生成长规律开发馆校合作的实践教学课程。(作者系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
提升职教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
王振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