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 高校彰显担当
■强国建设 教育担当·实践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氢矿,但从海洋“挖氢矿”曾面临重重难关。传统电解水制氢模式需要采用纯水,而海水成分复杂,包含超过90种化学元素,以及大量微生物、悬浮颗粒。这给“挖氢矿”带来了诸多技术难题。
深圳大学/四川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迎难而上,研发出多项技术成果。这些成果破解了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的难题,助力“海洋绿氢”新兴战略产业加速发展。其中,海水无淡化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深圳正加快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深圳市内高校心怀“国之大者”,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助推深圳从应用技术创新加速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
以重大科研平台助推深圳科技创新奋力争先
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之前对于海水直接电解制氢,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但近半个世纪以来,未有突破性的理论与原理,无法彻底避免海水复杂组分对电解制氢体系的影响。而原来以海水为原料间接制氢,严重依赖大规模淡化设备,不但工艺流程复杂,而且占用土地资源,增加了制氢成本、工程建设难度。
谢和平院士带队开展科研攻坚,开创了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的全新原理与技术,取得了重大原创突破。该研究颠覆了电解水制氢必须采用纯水的传统制氢模式,建立了力学机制驱动的海水直接电解制氢理论模型,开创了电化学反应协同海水迁移的动态自调节稳定电解制氢方法。这让海水直接电解制氢,不但无淡化过程、无副反应、无额外能耗,而且高效。
为推动相关技术尽快产业化,谢和平院士团队联合东方电气集团,打造全球首个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装备。近日,该装备在福建海试成功。装备在经受了8级大风、1米高海浪、暴雨等海洋环境的考验后,连续稳定运行了超过240小时。据了解,谢和平院士团队将全力攻关第二代抗海洋环境干扰的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核心技术,引领全球非纯水电解制氢新模式。
有大平台等“金刚钻”的助力,大团队就有更大可能产出更多大成果。深圳市内高校在大科学装置等大平台建设方面奋力作为。在量子材料、先进光刻技术、星际科学等前沿科学研究中,先进光源应用广泛。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学明等正在推动深圳规划中能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建设。该装置建成后,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近年来,南科大结合学科优势,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布局世界排名前列的冷冻电镜中心。学校还建立科学与工程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集群“太乙”位居全球前列。
“大科学装置是创新未来的国之重器,建设大科学装置是深圳科技‘源头创新’的内在需求。”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圳引导市内高校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导向,促进深圳市相关产业发展为重任,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日渐成熟的重大创新平台,让深圳拥有了一座座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的桥头堡。
“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作为主要参建单位,负责广东省内唯一综合监测站的建设实施和运行管理。该站在今年年底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全省首个低纬度空天环境综合观测站,将为航天等提供空间天气预报服务。该项目横跨多个学科。哈工大(深圳)实施“交叉融合计划”,推动理工、医工、文工等深度交叉,实现交叉学科深入融合创新,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学校基础研究类项目立项稳中有进。
“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能促发新的基础科学前沿。”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深圳引导市内高校聚焦前沿交叉重点领域和优势领域,有组织地研判科学发展态势,争取在若干前沿交叉优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市内多所高校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前沿交叉平台,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在若干优势领域,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
有组织科研提升自主创新“硬核”能力
如何建设智慧城市?深圳大学郭仁忠院士科研团队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孪生城市环境,整合各类城市数据资源,形成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支撑多元化智慧应用。团队完善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为构建统一、全覆盖、高精度的数字孪生城市环境提供技术支撑。团队通过搭建智慧城市操作系统平台,实现了城市海量数据资源的动态接入与关联融合,为城市实时化、精细化治理赋能。
团队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获批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团队承担了“深圳市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总体设计,为深圳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引。空间数字平台一期成果已部署于深圳市政务系统,为“数字政府”跨部门业务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鼓励教师们融合多学科,聚焦于真正解决问题,开展团队作战。”深圳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军发表示,学校结合国家重大战略与深圳市“20+8”产业集群领域重大关键或前沿科技问题,推出“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通过设立重大项目、重点项目、探索项目,进行前瞻布局和自主培育。
“高校应在新发展格局中,前瞻谋划、开展有组织科研。高校在建设战略科技力量时,也应促进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紧密结合。”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市内高校已从被动的“接单式”转向“主动谋划主动服务”,建立重大任务组织机制,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
如何更好地完善科研组织形式,以项目为导向,推动科研创新引领?南科大实行课题组负责人(PI)制,PI制保障了每位教研序列的教授都是独立课题组负责人,有独立的实验室、启动经费,就算是初出茅庐的博士后也不例外。这激发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南科大正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努力探索新的科研管理组织形式,力求在发挥现有PI制优势的同时,推动大团队、大平台建设。在学校层面,南科大布局“基础学科攀峰计划”和“应用技术攻坚计划”,凝练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凝聚校内科研力量,形成创新材料等十大重大战略科研平台,努力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创性、具有高学术价值和重要社会影响的创新成果。得益于此,在今年3月,南科大的科研成果集中式“爆发”,连续有6项新突破分别被《自然》《科学》等刊物选用发表。
奋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依托于深大龙华产业创新基地,研究团队获批组建“广东省植物表观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并选育出深圳首个高油酸花生品种等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系。
如何打通产业落地“最后一公里”?深大联合深圳龙华区共建深大龙华产业创新基地,发挥深大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和龙华区产业空间、资源、政策优势,以关键技术研发落地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搭建政产学研资销平台,建立“科技+人才+产业+政策+金融+高校”的生态系统,为区域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技术供给,为科技型企业和研发团队提供孵化、培育和发展全方位的服务。基地细化5年任务,基地内的科研机构或企业每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量不低于2项,5年累计不少于10项;协议签订后第二年至第五年,基地内所有单位,或由基地孵化后落在龙华区其他场所的单位,合计产值分别不少于0.5亿元、1亿元、2亿元、4亿元。双方协议签订后第二年,基地内所有单位或由基地孵化后落在龙华区其他场所的单位,合计产值已达到约10亿元。
“学校不但以科研创新为抓手,夯实基础性科研创新优势,在源头创新的‘最初一公里’努力作为,还直面从1到N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创新短板,着力推进‘产—学—研—用—资’深度融合,形成知识产权全周期、全链条、全领域服务,为成果转化保驾护航。”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说,学校与地方强化合作,围绕不同产业需求,建立6个湾区研究院,现已在深圳所有区成立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综合性集约式科研转化平台。
为更好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融通,深圳大学在校内统一平台,发布各层级科技企业需求,促进学校相关单位和教职工承接“揭榜挂帅式”项目。
哈工大(深圳)深耕湾区建设,服务地方经济能力不断提升。哈工大(深圳)与大湾区内500余家企业开展了实质性合作,与华为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广东省相关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20余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0余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