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想之名 赴青春之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7月20日,火炬手、四川大学学生李悦琪(右)在火炬传递中交接。当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成都站第四个传递日活动举行。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相约大运 成就梦想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特别报道

    “百年铸就宏愿梦,赓续一流的辉煌。能源强国奋进路,邀你同我谱华章。”7月20日,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成都站第四日活动举行。在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校区传递期间,大学生们还呈现了《能源有你》原创舞蹈、歌曲串烧和花样跳绳等节目,向世界展示高校学子的激情与活力。

    这些节目的导演是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王娜,她也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开闭幕式部)特聘专家,从大运会筹备之初便参与相关工作。

    成都大运会是一场青春的盛会,更是教育和体育的有机融合与美好联动。当前,成都大运会进入倒计时,高校师生备战的场景处处可见。有的即将参与赛场角逐,有的即将吹响庄严的哨声……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这样的美好场景正在上演。

    奔赴赛场“逐梦人”

    7月20日,成都大运会倒计时进入第8天,成都体育学院艺术体操集体项目教练韩婕和队员们正收拾行李,准备21日前往成都大运村报到,正式开启本届大运会之旅。

    本届大运会,中国艺术体操队由8名运动员组成,将代表中国参加体操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7名来自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1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值得一提的是,参与集体项目的6名运动员均为成都体育学院学生,她们组成了本届大运会中国代表团里面唯一一支来自同一个学校的团队。

    “早上第一节课从6点20分开始,备战训练的时间每天在12到14个小时左右。”韩婕介绍,为备战成都大运会,每天5点多便要起床收拾前往训练馆热身,但有时候离开训练馆已是次日凌晨。

    而在教练配置上,本次也高标准配置了韩婕、任爽、贾玮维3名教练员,大家各司其职,做好备战工作。以韩婕为例,作为艺术体操国家级裁判,她主要从裁判的角度提出相应建议,比如难度系数够不够,这样的编排能否被裁判认可等。

    “我们希望给世界呈现一场富有中国文化的精彩比赛,既为站上最高领奖台,更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大学生风采。”韩婕说,本届大运会艺术体操项目以集体项目作为冲击金牌的突破口,教练团队的任爽很早就开始筹划本次大运会比赛的音乐和成套动作。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系、武术系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据悉,本届大运会四川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大学生运动员共54人,其中31人来自成都体育学院,他们将参加武术、艺术体操、射击、网球等11个大项的角逐。

    公正严明的代言人

    西南交通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刘江是本届大运会排球比赛的一位国际技术官员,也是本届大运会排球技术官员的主管。作为排球国际A级裁判员,他是担任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世界男排联赛、世界女排大奖赛冠亚军决赛的大满贯裁判员。

    近日,刘江正在欧洲执裁世界女排联赛,而他后面的一个重要日程安排,就是尽快赶回来参与成都大运会的相关裁判工作。

    对于西南交通大学的另一名国际级田径裁判李宏图来说,执裁本届大运会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他继2011年执裁深圳大运会后,第二次参与大运会的裁判工作。

    “世界各地大学生体育健儿汇集成都,作为裁判员的大学教师们,将严肃、认真、公平、公正、文明执裁比赛,为全世界运动员提供良好的竞技氛围和高效优质的服务,维护公正的体育道德。”李宏图介绍,西南交通大学体育学院将有7名教师担任大运会技术官员的工作,分别参加排球、田径、篮球和游泳4个大项的裁判工作。7月26日,他们将前往各自的赛区报到,正式投入紧张而繁忙的大运会裁判相关工作中。

    据悉,除参与成都大运会裁判工作外,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体育馆也是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排球比赛决赛所在地。7月29日至8月7日,这里将迎来24场男子、女子排球比赛。

    开闭幕式的“特别观察员”

    成都大运会的大幕正在徐徐开启,而对于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王娜来说,她的大运会开幕式相关工作却“告一段落”。

    “我们的工作有点像一位特别的观众或者观察员。”王娜介绍,特聘专家的工作是针对开闭幕式的各个环节及内容提出相应意见,供导演组参考。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导演团队的高水平策划,整个开闭幕式的水准已经很高。专家顾问团队的工作核心就是全力为大运会的开闭幕式保驾护航。以严谨的态度确保每一环节达到最佳效果,顺利完整呈现。

    王娜介绍,学校深度参与本次大运会相关组织等工作,很多教师奋战在大运会工作一线。以她这次参与大运会开闭幕式的相关工作为例,许多细节和内容,都带给她新的启发与思考。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大运会,在她看来也是为成都大运会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这种经历最后会反哺到教学、科研、创作等各项工作中。

    本报成都7月20日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