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治理能力 解决“卡脖子”问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言 宏

为深入研讨初中提质强校背景下的学校治理现代化问题,交流初中治理和发展经验,近日,由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与浙江省教育学会主办的“学校治理与初中提质”校长论坛在省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举行。

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韩平出席此次论坛,省教科院院长朱永祥、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方展画、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局局长徐晖,以及省内学校校长、教研员共100多人参加。

据了解,目前全省有初中学校1744所、在校生163.7万人,其中城镇1462所、农村282所,公办1471所、民办273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初中提质强校的“卡脖子”问题。

“初中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非常特殊的学段。”韩平表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象特殊,初中生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二是教育使命特殊,初中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学生需要面临第一次“教育分流”;三是家长的心态特殊,对孩子会有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因而产生过度焦虑的心理。

今年,我省实行公民同招新政后,社会对于“办好家门口的优质学校”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初中教育,既是遵循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春玲认为,因为教育对象、教育使命、教师处境和家长心态等方面的特殊性,初中教育一直是整个基础教育链条上相对薄弱的一环,被冠以“洼地”“细腰”之称。初中教育主要存在师资激励不足、管理团队管理不到位、青春期孩子教育沟通困难等问题。省教育厅教研室每年都会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行监测。符合均衡发展型指标的初中学校仅占15%,公办初中以欠缺活力型和高分重负型为主,民办初中也有近半数为高分重负型学校。高分重负型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往往倾向于“强控制、强指导”,从而导致教师满意度低、体验不佳、效率不高。因此,激发师生的内驱力和学校的办学活力、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等对初中提质强校至关重要。

“提升治理能力是解决初中提质强校‘卡脖子’工作的关键环节。”在李春玲看来,治理就是多元参与、平等协商、共建共享。具体来说,就是充分考虑多元主体和利益相关方,通过相互协调、平等协商,以伙伴关系联合行动,达到共建共享。学校治理不以支配为基础,不是外部强加的。学校治理现代化,需要多主体、多中心治理。宏观层面上,学校治理现代化,需要理顺政府与学校关系、实现国家与社会协同治理。微观层面上,学校治理现代化,需要理顺学校内部各部门、各组织、各群体及个体之间的关系。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伍小斌认为,初中提质,首先要正确理解“质”,这里的质量不是育“分”的质量,而是育“人”的质量。要提高育人质量,学校治理要从改变教师育人理念入手,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武装教师,树立“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就是分数升学率”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让教师真正到认识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寻求更多办法促进被评价者改进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