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分层教学体现在问题链设计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嘉兴市第四高级中学 黄 维

如何关注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学有所获?我们一般都会想到实施分层教学。这固然不错,但流于简单化,更好的办法应该是从教学目标开始就分层,进而发展到教学过程分层,再到教学评价分层,将分层贯穿学习全过程,使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做到主动学习、有效学习、深度学习。这就是基于KUD模式的分层教学,即将现有三维目标整合成“知道”“理解”和“能做”三部分,简称KUD(Know、Understand、Do)。

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认知过程可以分为:记忆(Remembering)、理解(Understanding)、应用(Applying)、分析(Analyzing)、评价(Evaluating)和创造(Creating)六个层级。我们要注意到,低阶的思维层级不是没有存在价值,反而更基本、更关键。因此,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特别关注记忆、理解和应用这三个层级,对学生实施训练。

KUD模式围绕这三个维度进行学习目标设定,恰巧也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克拉申的“i+1”理论,i代表习得者现有水平,1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清晰地知道自己学完一个内容后理解了哪些概念、利用所学能做哪些事情,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1.教学目标分层

基于学情分析进行适当分层,可以是小组互助以优促优式、以强带弱式,或通过学案问题设计隐性分层;也可以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对所学内容进行分层。

2.教学过程分层

教学主线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基于情境的问题设计能更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通过问题链形式,为探究过程设置合理梯度,将学生活动分层,力争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一段问题的提出、解决和反思的探究过程。

教师讲授分层要注重夯实基础部分,启发引导高阶思维。教师不能忽略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在充分保证讲细讲透的基础上,适当设置启发式问题、探究式问题。

3.教学评价分层

作业分层是分层教学中最常见的形式。为了既保证学生吃得饱,又吃得好,在完成基础题A组正确率达到85%情况下才能进入B组,从B组进入C组也如此。

作业能体现学生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但不能代表全部,教师还应透过作业考查学生是否有基于本节知识进行相关提问和思考,对其学习方法、态度等作出多维评价。

如在三角函数诱导公式教学中,课标要求理解正弦、余弦、正切诱导公式,能运用诱导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化简、求值及证明。然而在本节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和预习反馈,将各个模块目标与操作过程以KUD模式加以整合,对层级较低的学生可允许“不要求证明”“仅要求公式记忆”“开展小组合作”。从活动一到活动五,每一个活动都有具体的分层目标,都有具体的操作分层和检测分层,通过任务驱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获得更多进步。

从笔者试验KUD模式分层教学的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参与度明显提高,很少出现学生因问题太难或太简单而不去动手的状况。中上难度的题目得分率有较大提升,但基础题得分率稍有下降,原因可能是这一模式减少了基础练习的时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