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家长作业”的症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吕 建

改作业、上传打卡、做手工、出黑板报……家长们白天辛苦工作,下班后,不仅要辅导孩子的作业,还要时刻关注微信群、钉钉群,唯恐漏掉教师发来的哪条“指令”。

在“唯分数”“唯考试”取向及拼娃、抢跑心态多重挤压之下,作业过量,教师不堪重负,他们的一些分内职责演变成“家长作业”,家长为此苦不堪言。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已有多个省份的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家长批改学生作业。去年,浙江就明确规定:“不得要求家长通过打卡提交文化学科作业,不得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将作业管理情况纳入学校绩效考核范围。”

家长作业的症结何在?归根结底,怎样布置作业、布置多少作业、布置不布置家长作业,学校是管理者,教师是责任人。杜绝家长作业,关键还在学校,着力点还在教师。

杜绝家长作业,首先必须纠正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校准教学评价指挥棒,切实减轻教师过重的身心负担;深入开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学习讨论活动,帮助教师回答好要“分”还是要“人”的教育之问,让广大教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思想问题,厘清家校责任边界,教师教育行为不失态,家长作业才有望得到治理。

其次,学校要强化作业管理,设定家长作业的“高压线”。完善作业管理相关制度,对作业时长、内容、类型等进行必要的审核并登记在案;把违反规定、任性布置家长作业,触碰作业管理“高压线”的行为列入教学事故处罚清单;对教师布置作业情况进行定期核查,并将核查结果公之于众,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赋分;畅通作业布置等教育热点问题的问询举报渠道,接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

有些家长作业是由于教师秉持多多益善的原则,布置作业随意、任性、粗暴,作业量“漫水”“决堤”,导致责任转嫁。基于此,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展作业设计研究,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研制校本作业、班本作业、科本作业,以及差异化、个性化作业,提高作业设计精准度,优化、平衡各学科作业质量、数量,从而杜绝家长作业。

值得注意的是,抢跑心态下,并非所有人都对家长作业持否定态度。叫停家长作业,很有可能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负担不减反增。因此,学校要在叫停家长作业以后,与家长“约法三章”,防止他们给孩子“吃小灶”,盲目增加孩子负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如此“早”教     下一篇:大数据助我应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