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紧学生假期安全五根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儿童在草地上玩耍。视觉中国 供图

    暑假来临,学生假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高度关注。中小学生暑期容易遇到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溺水、交通安全、运动风险、信息泄露、食品安全等五个方面,学校和家庭要特别注重加强对中小学生在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和警示,拉紧安全教育弦。家校社协作,采取切实措施,消除安全隐患,保障下一代的生命安全。

    暑热之际,别让孩子独自“下水”

    今年暑期刚开始,有的地方已经发生了中小学生溺水事故。根据《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95%以上,青少年因溺水身亡的比例逐年上升,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暑假期间是青少年溺水事故发生的高峰期,防溺水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对于家庭而言,首先家长要有防溺水安全意识,并在假期开始时,与孩子共同学习防溺水知识,告知溺水的危险及遇到问题时的自救方法等。家长应尽义务监督好孩子,特别是在居住地有水域的地区,更要把“防溺水安全”放在首位。家长如果带孩子在河边或海边戏水,一定确保孩子在家长的视线范围内,并尽量待在近岸的相对安全区域。不能让孩子单独或者结伴到水库、江河湖海游泳,严格要求孩子不能擅自“下水”。对于南方多雨地区的家庭,可以提前购买救生设备,如救生衣、浮板等,以备不时之需。

    对于学校而言,放假前最好对学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教会学生防溺水安全知识和水中逃生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可定期邀请专业机构或游泳教练进行游泳安全培训,提供游泳教学的同时,教会学生心肺复苏的技能。

    对于社会而言,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组织防溺水安全宣传,利用街道、楼道的宣传栏和橱窗,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时刻提醒居民和孩子注意防范;还可通过地铁、电梯等公益广告形式,在假期初始,播放防溺水安全和自救措施等知识,提高大众对防溺水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另外,各大型媒体和自媒体可以通过报道真实案例、发布防溺水安全提示等方式,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并提供建议。

    严守交规,防范交通事故

    在我国,交通事故是5至14岁儿童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5月,深圳市一名7岁儿童因横穿马路与非机动车相撞受伤;同年6月,福建省一名15岁少年无证驾驶摩托车与轿车相撞受伤;前不久,武汉市一名小学生在校内被机动车碾轧身亡。青少年对交通危险的辨识能力及面对突发情况的自护本领尚未完善,容易发生危险。因此,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尤为重要。

    在家庭层面,家长可以教孩子辨认交通安全标志、学习基础交通法规知识等。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不做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此外,特定场景的交通安全提醒不可忽视,如不要在车辆进出口区域玩耍停留等,帮助孩子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

    在学校层面,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如邀请交警入校进行现场说法,以案释理。在暑假前,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专项教育,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假期中,培训机构应派出专人负责周边培训班孩子的交通安全引导,减少意外发生。

    在社会层面,假期中,青少年常出现的场所如游乐场、商场、旅游景区等,要加大交通警力。手机终端定期向司机推送安全风险提示,防患于未然。暑假期间,青少年在社区内的活动增多,建议由街道或居委会统筹,在社区内设定限速标志,增加减速带,降低社区内的交通隐患。

    运动讲规律,避免意外发生

    暑期来临,很多家长计划利用假期督促孩子多参加运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平时疏于锻炼的孩子来说,仅仅想通过暑假时间快速提升体质或体育成绩,这一有点儿急功近利的做法会大大增加运动风险。2022年暑假,江苏省一名13岁男孩,在假期被家长要求加强运动,由于平日缺乏锻炼,大强度的跳绳运动导致该男孩突发脑梗。因此暑假期间,青少年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参加运动。

    第一是自觉主动原则。首先,选择合适的时间。暑假期间天气炎热,青少年可以利用每天早上的时段进行锻炼,避开暴晒的阳光和高温的天气。其次,选择合适的同伴。结伴锻炼可以相互鼓励、相互监督,有助于锻炼习惯的养成。最后,多鼓励少批评。孩子们迈出锻炼的第一步就是胜利。家长应多鼓励孩子,并营造家庭的体育氛围。

    第二是循序渐进原则。体育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急功近利。对于平时锻炼较少的孩子,假期可以从强度小、密度低、难度小的运动开始,以兴趣导入为主,让孩子喜欢上运动,再逐步提高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另外,运动前要注意热身,运动结束后要进行拉伸放松。

    第三是持之以恒原则。对于平时疏于锻炼的孩子来说,暑假有规律的锻炼只是一个开始,更重要的是在平时要继续坚持。体育锻炼贵在持之以恒,才会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第四是全面锻炼原则。体育运动是通过全面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使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锻炼时,尽可能选择对身体有全面影响的项目,如跑步,游泳等,也可以以某一项目为主,辅以其他项目补充。

    第五是针对性原则。青少年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锻炼基础等情况,选择锻炼内容和方法,安排合适的运动负荷。可以参考FITT原则(指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如每周进行3—5次锻炼,每次运动30—60分钟,每次达到中等运动强度,并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

    健康用网,警惕信息安全隐患

    网络是青少年学习知识、浏览信息、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进入暑假,青少年上网的时间比平时多了不少,信息安全问题也越发凸显。网络诈骗、密码盗取、虚拟身份盗窃、数据隐私等都是青少年经常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上海市一名年仅8岁的孩子也成为电信诈骗受害者,先后将家长手机账号中的4万余元转给骗子。此外网络言论芜杂,部分信息煽动性强,青少年在不具备成熟的辨别能力时,极易产生盲目信任,甚至受到身心伤害或财产损失。因此,应对和防范这类问题需要家长、孩子、网络平台及社会多方共同努力。

    第一,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暑假网络使用计划和网络安全公约,明确网络使用行为规范,警惕安全隐患。第二,加强对孩子的信息安全教育,提升孩子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意识。对于青少年而言,首先要尽量远离网络游戏,不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其次,在上网过程中,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二维码,当涉及输入个人信息或密码时,更要提高警惕。第三,当遇到信息安全或网络暴力等问题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必要时选择报警。

    对于网络平台,一方面应当做出规则调整,更加科学地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消费和网络消费。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在暑假期间,应该重点净化网吧环境、严格禁止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等,加大力度防范未成年人信息安全风险。

    提高警惕,重视食品安全

    青少年食品安全是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除了监管部门的日常检查外,家长和孩子也应该学习食品安全常识,以免发生食物中毒等情况。如前不久在某高校发生的“鼠头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家长要提醒青少年在购买食品时,注意观察外包装的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质量安全标志以及产地等信息,坚决不购买“三无”产品。不食用腐败变质、生虫、混有异物的食品。外出就餐时,选择具有安全许可证及营业执照的正规餐馆。如果点外卖,建议从大平台选择商家,不要购买容易变质的生冷食物,收到外卖后要注意检查有无异物或不明物体。

    生吃瓜果一定要清洗干净。瓜果蔬菜中很可能会沾染病菌、病毒、寄生虫卵,还有残留的农药、杀虫剂等,如果不清洗干净,不仅可能染上疾病,还可能造成农药中毒。

    总之,家庭、学校、社会应当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青少年的安全教育和防护工作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保障作用,通过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加大对家校社协同的政策、制度支持和资源物质保障;学校应对学生强化相应的安全教育;家庭要承担主要责任,履行好对孩子的看护和保护之责。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

    ■链接

学生暑期安全“四不要”

    1.不要私自下水游泳;2.不要驾驶机动车辆;3.不要轻信网络信息;4.不要参与网络迷信和赌博活动。

教育部门暑期安全“六要”

    1.要定期做好学生安全提醒;2.要持续强化校园隐患排查;3.要根据条件提供暑期托管服务;4.要加强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关爱全过程管理;5.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6.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

学生家长暑期安全“三要”

    1.要合理安排孩子暑期生活;

    2.要履行好监护职责,防止出现监管空白;

    3.要慎重选择夏令营、研学、游学和校外培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