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身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许大成

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较多关注教师应该“教什么”“怎样教”等课程因素,而较少关注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心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导致教师专业成长往往滞后于课程改革的要求。

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化》中提出了著名的“现代人”理论。他认为,任何一项先进的制度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依赖实施它的人的现代人格和品质;人的现代化主要是精神的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思想的改变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现代化不仅是制度层面的转变,更是人的精神现象和心理状态的深刻变革。当前,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代化事件”。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首先就是教师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思维方式的重塑及人格涵养的提升过程。因此,“现代人”理论为有效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进而助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维度。

首先,教师要积极参与,拥有成长心态。积极参与改革,不仅是一个心理指标,也是一个专业指标。要成为一名现代化的教师,需要自觉拥有成长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科教学改革中;同时,要建设性地回应新课程改革,积极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行动。

其次,教师要克服恐惧,增强自我效能感。具有高效能感的教师更渴望体现个人成就,更愿意在教学中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很多时候,一些青年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往往会感到压力,陷入教育教学的“改革恐惧”中。作为一名现代化的教师,要坚定地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精心设计生活化情境,把“知识线”转化为“素养线”,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且促使自己在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增强教学自信。

再者,教师要理解新课标,创新个人实践。有什么样的理解,就会有什么样的追求。教学改革必须放大“习之功”,让学生在“习”中“学”。因此,要成为一名现代化的教师,既需要在深度学习中理解课程标准,又要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中融入自己的生命化感悟,形成个人化的课程理解。另外,教师应自觉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增强重建和优化教学行为的力量,从而把自身成长转化为不断超越自我的实践创新过程。

实际上,教师由“传统”转变为“现代”的过程,也是一个“转身”的过程:它是一种“告别”,告别的是落后的教育价值观,是因循守旧的教育习惯和状态;它更是一种“朝向”,朝向的是蓬勃丰盈的精神成长,是听从核心素养培育的使命召唤,是专业生命的重塑与升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