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青少年赛事以本真
□陆玄同
以前的赛事,自然是孩子亲身体验,而现在随着“代做”的兴起,很多家长和孩子只需报名交钱,就可以坐等比赛奖状。记者连日调查发现,市面上存在可一对一定制绘画、网页设计、动画、科创小发明、大赛计划书等比赛作品的“生意”链条,覆盖青少年至大学生群体的各类重要赛事。(12月2日澎湃新闻)
虽然当下各类赛事对代做行为亮出了红灯,但在虚荣和利益面前,仍有一些家长和教师趋之若鹜。在卖家眼中,代做的比赛作品获奖是自身实力的验证。有卖家更是宣称,其定制作品中,去年有260多个获国奖、3000多个获省奖及6000多个获市奖。
其实,不管什么比赛,其本质应当是激发青少年的童趣之光,让他们的童趣和天马行空的状态尽情展现出来,而不是让一个个鲜活玲珑的个体过早地向成人世界的标准靠拢和妥协。过早地把孩子带到名利场,甚至不惜采取作弊、造假等手段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
曾看过一部电影《少年班》,讲述的是男主角被母亲用虚假成绩送进大学少年班,而后在学习中频频受挫,最后因替同学顶罪被学校开除。离开前的那个晚上,他和宿舍的几个兄弟在酒桌上吐露了心声,“我的一切,都是我妈安排的,我所有神童事迹都是在报纸上凑的。她以副校长的职位,给我泄题,让我考全校第二。我多想像你们一样,也是个天才”。电影中的男主角和现实中被“代做”捧起来的孩子一样,不过是家长虚荣和功利教育的牺牲品罢了。
现实中此类现象也并不少见。此前,云南昆明一小学生因研究结直肠癌基因获奖,其父承认“过度参与”,随后奖项被撤销。浙江慈溪一个父亲为自己16岁的女儿打造神童人设,宣称女儿一天能写2000首诗,演讲比赛获奖4次,等等。这些光环引来众多网友质疑,有人称“机器人都没你能写”。
回过头来看,不管是商家、赛事主办方,抑或家长、教师,都实现了各自的诉求。商家成功兜售产品;家长为子女镀了金,以期获得校内评优、升学、出国留学等的加分项;教师图个方便快捷、教导有方;主办方则让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因此皆大欢喜。而本该是主角的孩子呢,却成了最终受害的那一方。
青少年赛事,更多地要让孩子享受比赛的过程、参与其中并获得快乐与成长,至于结果,远不必那么看重。一个个耀眼的奖项背后,如果是虚假光环,那就像空中楼阁一样,势必撑不起孩子的未来。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