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级教育,“新”在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朱 丹 通讯员 杨 帆

英语课一改传统教学方式,课堂变剧场、文本变剧本,学生们自导自演富有创意的课本剧;科学课实施走班教学,教师带领学生们化身“探索家”,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劳动实践课以屋顶农场为载体,打破课堂的空间界限,开设多样化的主题活动……近日,2020中国杭州名师名校长论坛在杭州市崇文教育集团进行,该校展示的新班级教育背景下的课堂吸引了专家、学者及同行的关注。

“新班级教育探寻出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具体路径,并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省教育厅专职副总督学舒培冬认为,这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生态变革是教育从现代走向未来的重要标志之一。新班级教育何以让课堂变革真正发生?教师如何在课堂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论坛期间,与会者们聚焦新班级教育,试图从中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方略,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堂: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

“一直以来,教学变革‘模式化’‘程序化’严重,很多学校及教师把改变教学方式当作教学改革的全部追求,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满堂灌’‘满堂问’成为普遍现象。实际上,这样的课堂没有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也没有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分析,从历次课程改革来看,课堂变革是极为复杂且富有挑战的领域,我国对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目前正从“课改”走向“改课”。

“自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来,核心素养便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今,以反复操练为特征的知识传授型教学依然存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十分明显。”舒培冬指出,教育变革应从细微处着眼,课堂是课改的微观领域和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广大教育实践者应积极探究如何让素养导向的教育变革切切实实发生在课堂上。

崇文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俞国娣介绍,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该校的新班级教育在解决“班级授课与因材施教”“班级管理与学科教学”“个性发展与集体主义”这三对矛盾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包班协同”的教学、个性选择的课程、自主合作的学习、开放多元的评价、综合丰富的资源、平等民主的交往等六大特征。“无论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还是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新班级教育始终立足核心素养这个基本点,来重塑学生的学习。”她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看来,当下及将来,课堂教学必须自觉指向核心素养,引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想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要不要学’不应该成为教师们的关注点,‘为什么学’‘怎么学’才是关键所在。”她建议,教师在课堂中要站稳“学生立场”,首先要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然后提供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材料,从而创造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空间。

教师:走向全科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堂课上,两位教师协同授课,语文、美术、科学、数学等在传统教学中泾渭分明的学科,统统都被融入课堂之中。这是崇文教育集团新班级教育的其中一个特征——“包班协同”,两位教师共同管理一个班级,合作开展所有必修课的教学。“这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学科整合常态化,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更多关注,促使所有学生达成最优发展。”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盛群力如是说。

“其实,老一辈教育人对包班并不陌生。数十年前,师范生走上教学岗位后,人人都是全科教师,各门学科的教学都能胜任。随着时代发展,教师的学科属性变得越来越强,学科也被越来越细分。但我们不得不意识到,如果孩子们学到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那就很难活用到真实的生活中。”俞国娣坦言,“包班协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全科的角度把握课堂教学,和学生一起构建知识体系。

“新班级教育在重塑学生学习的同时,也重塑了教师的发展。”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力认为,普遍情况下,教师往往只专注于本学科的专业领域范畴;但在新班级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专业领域能力,还要有跨学科教学能力。“学生未来面临社会真实问题时,光靠某个学科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大课程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贯通式、整体化的学习。”

那么,一线教师如何跳出传统课堂,进行跨学科教学?论坛现场,不少与会者提到了新班级教育中的“大概念教学”。“它是一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强调学生学习的真实性,着重培养学生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能力。”浙江大学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刘徽解释说,“通过‘大概念教学’,教师们不仅能打通学段、整合学科,还能解决学校教育和真实世界相阻隔的问题。”

“事实上,新班级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发展已经不同以往,他们不再是片面的、被动的、功利性的发展,而是全面的、主动的、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刘力指出,未来,教师不仅要追求成为全科教师,也要作为“完整的人”来实现全面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