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资助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赋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省教育发展中心 陈龙春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更是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自今年全新发布《浙江省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办法》以来,我省学生资助工作的理念进一步提升,资助内涵更加完善、更加丰富。资助工作重心已经从“保障性资助”走向“发展性资助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年底,我省全面消除了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今年年底将消除农村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下现象。毫无疑问,新的发展阶段对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确立更加美好的价值目标追求,赋能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以更高的标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资助对象认定:

从“困难的学生”转向“学生的困难”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首先要在精准资助上下功夫。学生资助工作要突出“准”,实质上就是要建立有效的资助对象瞄准机制,要精准识别、判断“应该资助谁”“应该如何资助”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学生资助对象的实际需求,合理设计、安排相应的资助方式、资助时间和资助力度。今年,我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浙江省学生资助对象认定办法》,打破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局限,把资助对象识别、认定的重点,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转向“学生的实际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不能再在资助对象认定过程中给学生“贴标签”,资助对象认定的关注重点应该转变为聚焦于对学生实际困难的关心,聚焦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有效办法才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说,精准资助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困难与资助需求上,这才是“应助尽助”的真正内涵。这也正是我们资助工作、资助政策的“初心”和“使命”,或者说“责任”所在。

因需而助、应助尽助,要求我们把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困难了然于心,要求我们精准掌握每一个贫困学生的受助需求,为困难学生精准落实资助政策。我们必须“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机制”,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使学生资助工作更有温度更走心,更有实效。

资助育人导向:

从“四助一体”到“以文化人”

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特别要在资助育人上下功夫。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使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和进步的机会。学生资助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助学是学校的本职,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资助育人是学校教育的价值体现,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资助育人,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生活思政”的实践探索,把资助的过程作为一个教育的过程,把每一项资助都当作是一堂“育人课”。我们在重视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的同时,应该投入更大的热情积极探索中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路径,为中小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在资助育人实践中,应该坚持资助、志助、自助和智助“四助一体”,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更好地挖掘各项资助政策,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资助政策的育人要素,充分发挥资助政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育人的重点是价值塑造,学校资助育人,需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必须与资助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资助文化建设,以资助育人为核心,营造学校资助氛围、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校资助工作水平。

各地各校要把学生资助工作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要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给予受助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倾斜,在做好经济保障性资助的基础上,注重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他们身心发展、道德品质培养、学业、就业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努力为经济困难学生创造和提供平台、机会、条件,满足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全面、健康成长成才。

资助文化建设:

从“特色化”到“品牌化”

学校资助文化建设,我们原来一直强调“特色化”,未来要在“品牌化”上下功夫。资助文化品牌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所代表的是受助学生的感受和社会美誉度、认可度,体现的是知名度和影响力,是资助文化建设“学校特色”和“工作成效”的最有效展现。

近几年来,我省坚持以资助文化建设为抓手,不断推进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成效。开展“感恩季”系列活动,组织全省“最美爱心(学生资助)人物”和“最美爱心(学生资助)故事”推荐宣传活动,开展“一地一校一品”学生资助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涌现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资助文化品牌。

资助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文化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定位”与“方向”。“不设计,无品牌”,资助文化品牌的形成需要用心“设计”。学校的资助文化建设,首先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应该与学校的校园文化相适应、相契合、相统一。学校的资助文化建设,还要在认真研究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工作目标体系,在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等6个方面用情用力。

资助文化品牌的形成与打造,还特别需要宣传、需要“传播”。学生资助文化建设应该更加重视学生资助的宣传工作。宣传工作是一项政治文化工作,也是资助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做好资助政策宣传的同时,加大对资助工作、资助干部、资助成效的宣传。要使资助政策家喻户晓、资助队伍人人理解、资助成效人人有感、资助工作人人参与和支持。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精准资助,难在哪?     下一篇:专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