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从角角落落找来的! 宁海校长用爱守护“折翼天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王叶龙正在给学生上生活适应与蒙训课。

□本报通讯员 钟婷婷 徐鸿鑫

在宁海县培智学校,有一群孩子,他们没有灵巧的身体,但并不缺爱。因为他们有一位共同的“特教爸爸”。

这位“特教爸爸”就是校长王叶龙。学校里的每一位残障儿童,都是他从宁海18个乡镇的角角落落里找来的。25年间,他成立扶困小组,送教上门,以爱育人……他见过太多心酸故事,但化悲悯为力量,一直坚持守护着这群“折翼天使”。

每一个孩子都是从角角落落找来的

个子瘦小,讲话轻声细语,步履缓慢……这是王叶龙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风尘仆仆的样子略显疲惫。

王叶龙在19岁时成为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从教27年,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工作了25年。在上个世纪90年代特殊教育学校的多次撤并中,王叶龙二出三进,也曾去过普通学校。2010年,宁海县开始筹建培智学校,王叶龙毫不犹豫地重回特殊教育岗位。他说:“普通学校可以没有我,但这里更需要我。”

当时,来报名的学生寥寥无几,而王叶龙手里只有一份残联提供的档案名单。这份名单记录着1990年后出生的申领过残疾人证的儿童。他们是否还健在?有没有搬迁过?如何让家长知道有这么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苦思几天后,王叶龙用了最笨的办法——挨家挨户找孩子来上学。

宁海整个县域狭长且多山,18个乡镇街道一大半为山区。王叶龙是外乡人,对地形又不熟悉。他骑着一辆摩托车,怀揣着一本笔记本就开始了“寻生”之路。困难重重,可以想象。

“因为山路太难骑,半个月后我买了辆汽车,但很多山沟沟里的村庄还是要靠徒步才能到达。”当时36岁的王叶龙就像一位“孤胆英雄”,独自一人整整走了7个多月。他回忆说:“这些孩子大多在农村,我先去村委会问,如果找不到人,我就去派出所查。当时给我的名单里有210多名学生,我一个个筛查过来,最后找到90多名智力残障儿童。”

2011年,学校建成开学。虽然每一个学生都是王叶龙从宁海的角角落落找来的,他们的情况王叶龙最熟悉不过了,但在过去10年里,王叶龙要求学校教师不定时地对每一个学生家庭进行走访。而每个月,王叶龙都会抽出5天时间,为那些无法来学校学习的特殊儿童送教上门。

建立扶困基金,入学率10年后翻番

说起令人印象深刻的学生,王叶龙想到了小美。这是王叶龙在2012年三访其家门之后,才顺利入学的孩子。

小美家在宁海与三门交界的山沟里,王叶龙依着导航开了1个多小时,才到那个村。由于登记的信息没有被及时更新,几番询问后王叶龙才找到小美家。“虽然我知道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可当我看见小美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只着一件薄夹袄和一双塑料鞋后,我还是震惊了。”先天残疾的小美,出生后母亲离家改嫁,父亲外出多年杳无音信,只能跟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爷孙俩借住在村老年协会楼梯下的小间里。小美的爷爷给老年协会看门,收入微薄。

离开小美家以后,王叶龙的心情十分沉重。根据学生家庭困难的现状,王叶龙牵头成立学校扶困小组,积极争取社会补助,建立了宁海县特殊儿童帮困助学基金、孙均六奖教助学基金等多个助学基金,重点帮扶家庭极度困难的学生。同时,还通过宁海县教育局的专项助学行动进一步解决了这部分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诸多难题。

截至2020年9月,宁海县“三残”儿童的入学率从42%提升到98%。

深受病痛折磨,依旧坚持留校

在与王叶龙交谈的过程中,好几次他都手背腰后,面露难色。一询问才知道,他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但他总是不以为然,按照他的话讲,“受伤是常有的,这点痛不算什么”。说完,指了指他受过伤的手臂。

小红,来学校已经有3年了,由于听觉障碍和情绪障碍等原因,常常会突然变得极度狂躁,对身边人的安全造成威胁。一次,她的狂躁症发作,在安抚过程中小红突然拿起一把椅子砸向王叶龙的手臂。王叶龙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疼痛难忍才去就医。医生发现王叶龙的手臂已骨折。因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从此落下了病根。

该校教师何欣欣说,在培智学校,监护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在晚上,“几乎每个晚上都会有不同的状况需要应对”。对值班住校的教师来说,他们要承担起家长、司机等多种角色责任。“在排值班表时,王校长总是给自己多排一些,给我们少排一些。他就像我们的家长。有他在,我们也会安心很多。”

2019年,王叶龙再一次被疾病击倒。在短短17天时间里,他从115斤暴瘦到81斤,无法吞食任何东西,无法坐立。“那时候,身边的人都劝我离开(学校),他们说我是老顽固。但我还是不想离开这里,我的学生需要我。回校后,同事们一再禁止我在学校留宿,让我好好休养。”

王叶龙说这话时,正好在旁边的何欣欣插话:“暑假让你好好休养,你又不听。让你不要值班,你也不听。还不是一出院就来学校了。”

“看着他们成长是我一生的快乐”

“每当学校起床铃声响起,我知道我的孩子们都在等待着我的关注。”从洗脸、穿衣、上厕所、吃饭、学习……因为了解,王叶龙知道他们的需要;因为深知障碍的不同,王叶龙更加细心地为他们打造不同的学习环境,量身定制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方案。

小明是变化非常大的一个孩子。他来学校已经4年了,从恐惧、懵懂到现在的活泼、亲近,王叶龙看着他成长。由于生活适应性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学校开始送像小明这样的10多名学生去普通学校卫星班上学,让他们在进行必要的康复训练的同时,能在一个更加贴近正常儿童的环境中学习。

“我们的教师会按线路分批送孩子们去各个普通学校上学。小明是坐我的车的。他喜欢音乐,每天早上我就会在车里准备他爱听的歌曲,让他开心快乐地开始崭新的一天。当然我们俩也时不时会因为哪首歌好听发生争执,就如同最亲近的家人一样。”王叶龙说,下午小明放学时,一定能看到自己在校门口等着他。3年来,小明改变了很多,再也不会因为情绪不可控而把车门摔得“咣咣”响,每天放学会主动跟校门口的教师、保安师傅挥手告别,还会把这一天发生的趣事跟特殊学校的教师分享。

“这些孩子在我眼里是最美的,看着他们成长是我一生的快乐,我愿意一直陪伴他们。尤其是在看到他们那纯真的笑脸时,我想为他们做得更多一些。这是对生命的敬畏。”近几个月,王叶龙又在为筹建宁海县各乡镇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奔波着。寒风中的背影,蹒跚而又执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