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讲道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杭州育才中学 张 燕

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数学思维与客观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同构性,是现实生活中数学内容的逻辑性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以数学的内容逻辑为基本线索,将“心理逻辑”和“内容逻辑”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数学道理是指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等知识背后蕴含的算理:产生之理、本源之理、呈现之理及隐性之理。为让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数学,教算理时要在数学课堂上“讲道理”。学生在教师“讲道理”的过程中,经历、感知、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理解性地学习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萌芽点、链接点和生长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数学创造力,培养和强化数学思维。

一、还原知识形成过程

数学教材中所呈现的概念、定理等都是前人对于数学知识产生和形成过程进行的概括,抽象性较高。在“讲道理”意识的驱动下,教师还原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轨迹,就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理解性地学习知识,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将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落实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去,就要设计出体现数学整体性、逻辑连贯性、思想一致性、方法普适性、思维系统性的系列化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发现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构建研究数学对象的基本路径,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结论,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以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的跨越。

例如,在教学“垂径定理”时,笔者通过还原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掌握定理及应用。首先,给出一个圆,圆心为O,CD是圆直径,AB与CD垂直且与圆相交于A点和B点。其次,根据基本图形设置问题串:根据圆的对称性,把圆沿直径CD所在直线折叠之后,圆中线段与弧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会产生哪些数量关系?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AE与BD相等,利用圆对称性证明对应弧相等。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总结知识规律,从而得出垂径定理。

二、联系生活破“规定”之疑

数学课堂有许多“规定”。遇到一些知识点,教师经常告诉学生,这是“规定”。久而久之,学生不再问“为什么”,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不讲道理。而我们倡导“讲道理”,就要破除课堂“规定”之风,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

具体怎么做呢?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讲道理”就是要通过生活情境解答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我通过“讲道理”的方式破规定之疑,促使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具体来说,首先,导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如金字塔图形;其次,就图形提出问题,如给金字塔某一面所有点标记字母,形成△ABC、△ADE和△AFG,请问△ABC∽△ADE∽△AFG吗?让学生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呢?面对这一问题,我找出生活中一些包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图形,引导学生推导对应角相等,从而理解判定定理。

三、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内核,是学生掌握数学本质的关键。因而,“讲道理”的内容之一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自主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在“整式加减运算”这一节教学时,教材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学习整式运算,理解数的运算性质和运算律在整式运算中仍然成立,体现“数式通性”,促使学生学习形成正迁移。重点概念(如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引出和运算法则(如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探讨,都要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展开。

再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时,我渗透“假设”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抓住数学本质,从而讲好数学道理。具体来说,首先,构建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比如,△ABC和△DEF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其中AG和DH分别为△ABC和△DEF的BC和EF边上的高。那么,AG和DH存在什么关系呢?

之后,要求学生假设AG和DH的关系,然后验证得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最后,回顾推理、演绎过程,培养学生“假设”思想方法的意识。

“理”不仅表现在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性,更体现学习过程的渐行渐悟。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讲道理”,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到数学学习有脉络可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