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如何实现“良治” 一边是降不下的补习热潮,一边是被放大的教育焦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调研组就发现,在校外培训机构中,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消防安全设施不足等内部管理问题仍普遍存在。有48.3%的培训机构将“续课率”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指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传导了功利化倾向。还有受访者透露,少数培训机构的教师会采用提前泄题、提供答案或套路答题等方式,来制造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假象。

同时,违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治。在实际教学中,校外培训仍大量存在提前教学、违规布置作业等现象,应试化倾向明显。为了应付检查,部分培训机构甚至同时存在备案课程、公示课程和实际课程等3种不同形态的课程。

师资队伍保障不足也是培训机构发展的“心病”。部分校外培训机构仍然存在新教师未系统培训就上岗的现象。此外,教师的流动性也显得过大。有11.7%的培训机构年均教师流失率超过30%。有将近60%的机构教师流失率在10%以上。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和退休教师成了培训机构的教学主力。

“对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过程监管,难在要确保培训内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避免超前、拔高和应试,不要让减负变为‘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浙江树人学院副研究员邱昆树告诉记者。对此,调研组建议,可以以年检制、黑白红名单为基础,探索培训机构违规扣分与年检挂钩制度,促进信息公开、行业自律,并引入第三方评估。

在调研组看来,在后规范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激活校外培训机构的主体性,引导他们将自身发展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发挥其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上的灵活性,因材施教地对学校教育进行拓展。

从紧跟学校的“影子”,变身为新型学习中心,也是未来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新模式。调研组提出,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培训机构,提供有别于学校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经历,从盯着升学考试转向成为个性化学习服务的提供者,在方兴未艾的未来教育变革中发挥“鲇鱼效应”。“广义的校外培训机构教育,一定能发挥学校教育难以有效做到、难以充分满足的功能,这也是全球‘影子教育’发展的趋势。”贺武华表示。

F.打破“焦虑链”,改善教育生态

“培训热”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烦恼并不少。据调研组得出的数据,参培学生中,有33.4%的人每周培训超过5个小时,更有8%的人每周时长在10小时以上。在对学生们的调查中,校外培训机构让他们讨厌的主要原因也集中在“没有自己的时间”“作业更多”“加剧攀比和焦虑情绪”,以及“路上花时间太多”。对学生来说,课余时间被严重挤占,已经影响到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同时,校外培训的常态化也带来了教育生态内部的连锁效应。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依赖被持续强化。18.9%的学生喜欢培训机构“提前学”。少数培训机构还乐于通过向学生提供作业答案、提前做校内单元卷,来制造成绩提高的假象。此外,部分机构盛行的应试套路和技巧教学,都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依赖。另一方面,学校的教学秩序也被打乱。教师们普遍反映,“提前教学”导致部分学生游离后续学习。“夹生饭”和学情的高度复杂化,加大了学校教学难度。

没有休止的补习也让家长们的经济负担加重,焦虑程度加剧。据了解,参培的学生家庭中,五成以上家庭年均学科培训支出超过1万元,其中还有一成家庭超过3万元。四成以上的家庭对此项支出处于勉强承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无法承受的状态。超过四成的家长都认同,培训让自己更加焦虑。

在调研组看来,教育异化和培训盛行的深层原因是社会评价形成的错误教育观和压力传导。要以破“五唯”为契机,在全社会传递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同时,也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减少认知上的偏差。校外培训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在分析培训为何是‘刚需’的时候,我们发现,家长的首选原因是没有能力辅导。而在教师一方看来,首选原因是家长没有时间。这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比如,教师们希望家长敦促学生完成作业,并非希望家长批改、辅导作业,而是希望他们能多了解子女的学情。”调研组解释。

“培训热”也反过来对改进学校教育提出了新命题。要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来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学校教育也需要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个性化、差异化教学,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减少他们对校外培训的依赖。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平价优质的课后教育模式,促进教育公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