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研一体 学术立社
7月20日,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总结了40年来课程教材研究所立足课程教材建设取得的成果,围绕如何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展开探讨,发布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系列成果。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原所长韦志榕,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图书馆、中央美术学院等有关单位领导作交流发言。
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40年前,我国教育百废待兴,恢复中小学教学秩序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教材。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国家领导人在国家外汇紧缺的情况下拨款10万美元,从国外引进教材,并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题名。可见当时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课程教材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国家意志、时代特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教材是课程的具体载体,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学生通过教材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掌握技能。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打好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是走向社会的基础。课程教材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也关系到人才的培养,编写一套好的教材是教育的基础工程。同时,课程教材的开发是动态的,要根据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不断充实优化教材内容。因此,课程教材的研究永远在路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课程教材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系列重点项目,为国家制定课程教材政策提供了支撑。课程教材研究所开展了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研究,紧密联系新课程改革,编写符合中国实际的教材,并组织课程教材专家对新课标、新教材进行了解读,帮助基层教师理解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课程教材研究所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版了杂志《课程·教材·教法》,传达了党和国家关于课程教材建设的政策,介绍了国内国外课程教材研究的新成果,传播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并解读教材的内容,帮助广大教师理解教材和掌握应用教材的方式方法,介绍和推广基层学校使用教材的新经验,为提高教育质量做了大量工作。
我也参加了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一些工作,特别是参加了“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的开题和结题工作。在参加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有关工作中,我认识了一大批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并向他们学习了很多东西,有些专家已经故去,我非常怀念他们。
今天我国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要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离不开课程教材的建设。我希望课程教材研究所秉持我国课程教材建设的优秀传统,吸收中外课程教材研究的成果,调查课程教材在学校使用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为我国课程教材建设的进一步优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王春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相关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对青少年而言,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于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博物馆来说,如何创新形式载体,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自觉做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与发扬者,如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以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有效形成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工作合力,应该成为我们共同努力、合作探索的重要课题。
课程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优质的课程教材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打造精品教材和高质量教育出版物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是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这一独特的教育方式,实现了研究成果从专业向大众的转化,博物馆实物性、体验性、寓教于乐的教育特点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此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人民教育出版社达成战略合作,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以更为科学、规范、严谨的方法,编写精品教材和高质量文博主题教育出版物,展现国家博物馆143万余件藏品的独特历史文化内涵,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希望以此次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依托双方良好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文化教育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的项目合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教育发展,共同策划、编写一批价值导向正确、文化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教育出版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共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努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韦志榕 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 课程教材研究所原所长:
衷心祝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40周年!
我1982年来到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1983年成立,可以说我见证了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发展,我们也在其中成长。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价值认同。作教材研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其他出版社的一大不同之处。教材编写必须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教材本体。我们的研究目标是清晰、明确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老领导曾经说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是一个有出版资质的研究单位,我非常赞同。将研究作为立社的根本,这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
二是苦练内功。随着人民教育出版社人员队伍结构的不断变化,如何保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建设国家队、主力军的品质,是我们不断警醒的问题。继承老一辈研究传统,苦练内功就成为必修课。一方面在教材编写实践中,锻炼编辑们的科研本领,鼓励他们有学术追求,涌现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研究活动,吸引大家对科研的关注和兴趣,如中青年论文比赛、演讲比赛、说课、微研讨等,使在教材编写出版这个大系统中的每一个岗位都能找到研究课题,提升从业人员的学术素养。
三是协作共进。我们的研究本质上是实践研究、行动研究,因此一定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课程教材研究所根据区域或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在全国建立了几十个实验基地,本着与实验基地共同“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的理念,开展多种主题研究活动,我们从中获得教学一线的经验,解决教材“接地气”的问题,实验基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新问题,双方都获益匪浅。同时也壮大了我们的研究队伍。
四是组织保障。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之前,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研究基本是各编辑室各自为战的,对一些共性问题缺乏统一规划的研究,也没有办法承担一些大的教材研究项目。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之后,改变了这样的局面,由科研部牵头,一些全学科的教材研究项目得以开展,如教材内容的纵横衔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等项目,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
在课程教材研究所未来的发展中,这些好的经验还需要认真总结、发扬光大,尤其在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上再下功夫。我坚信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怀下,在集团和合作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课程教材研究所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40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