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招考分离,需迈过几道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高考改革走到了一个两难的十字路口。新推出的科目选考、综合评价等被认为是妥协方案,没能实现许多专家力主的“招考分离”目标。

进退两难的境地,说明高考改革已经触及问题的实质。改革举措应当谨慎,讨论则不能止步。各种主张究竟意味着什么?矛盾的根源又在哪里?

分数决定录取的“高考统招”

在许多人心目中,高考就是高考统招,因为这是高考的初始形态。高考统招的理想型是由国家组织统一考试,既树立教育标准,又保证最大的考试公平,进而依靠中央和地方行政力量,根据考试分数从高到低,并兼顾考生志愿,实行没有人为主观干预的自动录取。

高考精神”的核心在于,它在衡量和选拔人才时的客观性,或者说就是“六亲不认”。这种客观性在制度和操作层面投射的焦点就是考试分数。

为什么高考制度之下,无论如何分数都极端重要?因为分数对个人而言决定了录取,就是凭自己的能力在学业竞争中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和重要身份;分数对高校而言,实现了学业能力和培养定位的有效适配。从另一个侧面说,分数也是高校对外界说明自身教育定位的最简洁信号。分数对社会而言,则承担了关键的公平红线,突破分数线录取的“点招”属于非法;分数也是国家主导教育与选才标准的抓手。

不论承受着多少教育界的批判,高考分数至今还是合格地担当着以上四项责任。如果考试分数不承担以上责任,那么“高考精神”也将荡然无存。

“招考分离”力求破除“分数至上”

那么,教育界人士一直呼吁的“招考分离”主张指的又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让统一考试和分数继续存在,但是分数将不决定录取。假设两个志愿相同的学生,考分较低的那个可能被录取,而考分较高的那个可能不被录取,这个过程中决定录取的可能是任何因素,而是否参考分数、多大程度看重分数,都取决于高校意愿。如果说“高考统招”代表着客观自动的录取,“招考分离”则代表着高校主观的录取。

“招考分离”提倡的主观性并不是未经深思的。它强有感召力的出发点在于,从教育上讲,是破除“分数至上”对教育的异化,而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最大的病根。更深远地看,这条路将通往一个更浪漫的境地:革除教育上的制度化导向,开启一种没有统一导向、丰富多元的自由生长。

在选拔方面,“招考分离”要改变以高考为枢纽,所有高校在统一规则下招生、所有人在统一规则下被排序和录取的局面,将其变成一种多元的、双向选择的、没有统一标准和去中心化的自由市场的局面,将教育和选才这件事赋权于高校和考生。当然,正如自由市场一样,这种赋权不会平均分发,具有各种优势的参与者(高校和学生)将显著获得更大的选择权。

招考一旦彻底分离,就不是原来意义的高考

乍看,“招考分离”并不反对统一考试,只是招生方式的一种变化。但实际上,招考一旦彻底分离,那个不能决定录取的统一考试就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高考了。随之而来的是,那个以分数为代表的纯粹客观的裁定权力将消失,各种家庭的、经济的和权力的因素都将参与竞争。如此一来,学业竞争范围将可能超出学生自己的能力表现,成为全家动员的无限竞争。

事实上,“高考统招”这一对当今中国社会至关重要的公平基石,在西方许多国家并不存在。比如,美国国家行政力既不组织考试,也无权要求高校按考试分数从高到低录取,政府并不反对家庭资源通过捐赠、推荐信等方式直接插足高校招生,更不树立统一的国家教育与选才标准。所以美国没有“分数至上”的风气,但其大学招生制度也存在其他诸多争议和问题。最近几年,美国有关名校招生不公平的激烈争论不断升级,官司甚至打到了最高法院。

国家统一的考试选拔是中国历代行之有效的社会与政府之间的通路,是有活力的统一大国的人才命脉。从我们已经建立起的全套规章制度,到使之有效运行的各层级行政能力,再到广泛的社会与文化认同,可以说高考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和文教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而且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我们不应随便轻视和废弃自己建设起来的“国道”。

高考改革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择宜

教育实践需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择宜,非此即彼的极端化立场会关闭讨论的空间,进步便无从发生。

就历史经验论,制度的建立和沿革应当依据人事。随着时代变迁,一项再好的制度也不能历久而不变。从宏观层面看,单纯地沿袭十多年前的高考方式,无法继续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和日益精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选才要求。就微观层面而言,稳定不变的考试方式持续时间越久,就会变得越可预测,应试策略越有可乘之机,应试陋习越盛。

理想化的“招考分离”在当前还不具备逆势推行的现实条件,但其中提出的一定程度上对高校选才的赋权,从而增强其培养一流人才的责任感,将使一流高校改变以往照单全收式的单一教育模式,进而通过提升识别选才能力来真正提升教育水平。对教育目标更精致、全面的刻画,对人的个性的真正尊重,以及除了考分之外、对人的内在品质的注重,这一系列由“招考分离”透露出来的改革思想,不仅具有纠偏价值,也将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上的台阶。

作者:陆 一

《文汇报》2018年12月28日第8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这一周     下一篇:对网络暴力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