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原则
□卞娟娟
传统文化是对应外来文化与当代文化而言的,是精神的文化实体或文化意识经过长期演化积淀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总体表征。传统文化以语言、习俗、节日、文学艺术、民间工艺、人际关系、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多种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物质及精神生活之中。将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丰富。
将内涵博大精深、形式广泛多元的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最要考虑的是从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挑选出最优秀的部分,且要确保这部分内容与幼儿的接受能力相匹配,从而构成一个适宜的“文本”。具体来说,进入幼儿园课程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
其一,审视是否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优质的文化,才能提升课程的质量。比如,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以家庭邻里和睦、生活勤俭节约为荣,类似这种优秀的传统价值观融入培养幼儿的课程目标体系中,就能很好地将儿童发展置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环境中去思考。然而,有些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会沾染一些“俗气”而形成糟粕。如当“派发新年红包”与攀比、金钱等产生瓜葛后,就放大了物质利益的因素。对此,幼儿园将此引入课程时可以基于“取精华,去糟粕”的理念,改为派发“祝福红包、感恩红包”等。通过取舍或改变,既让幼儿认识和体验了日常习俗,又体现了价值观培育在时代进步中的正向发展,有利于幼儿树立对本国文化的自信。
其二,很多传统文化并非专为幼儿创造,大多数代表了成人的生活和成人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成人的思维。对传统文化的择取,应该以能否适应幼儿为标准。远离幼儿生活经验,高于幼儿期认知范畴,无法引发幼儿投入体验、操作感知的传统文化就不应该是课程内容的首选。当下,不少幼儿园将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中,虽然各个园实施的路径不同、活动方式不同,但是在课程设计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将幼儿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容易理解的节日与节气编入课程,而非所有内容都纳入其中。究其原因,除了课程容量的问题,更多的是考虑了课程内容的适宜性。当然,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不光要考虑其内容本身,还应考虑它对幼儿起作用的方式与途径。因此,对进入课程的传统文化展开组织、加工、改造就成了幼儿园课程设计、实施的必要手段。比如,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反复性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就需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前期经验,以螺旋上升的趋向确定三个年龄段的课程目标:小班侧重于节日氛围和典型活动的参与、感知;中班侧重于节日内涵的体验与理解;大班则侧重于孩子自己对节日的表达与展现。再比如,每个地区都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或民俗文化的博物馆,这些场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不少幼儿园本着“培养儿童博物馆意识”将其纳入课程,从而有效支持幼儿感知传统文化。但与中小学相比,幼儿园在博物馆开展活动时,参观不是主要方式,语言文字更不是学习路径,而是应该强调支持幼儿通过多感官获取经验,解决他们想要知道的问题。教师不妨设置一些定向游戏,让幼儿在探究中学习。
可以说,传统文化入幼儿园课程既是传承,也是教师和儿童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在此过程中,做到尊重儿童发展规律与传统文化传承要义的平衡,是课程建设中最需要教师价值审视的难点。
(本文作者系湖州市蓝天实验幼儿园副园长、省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