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环保意识,播撒“绿色”种子 生态教育看“浙”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金 澜

为什么会长时间出现阴霾天气?天空中灰蒙蒙的到底是雾还是霾?它们会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危害?最近,杭州市转塘小学开展以“保护大气”为主题的环保教育,学生分批走进校内PM2.5环境监测站,经过追踪记录,学生们清楚地了解了空气现状以及产生种种污染问题的根源。以突发环境问题为契机,适时开发环保课程,这就是该校主打的生态教育特色。

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将生态教育列为五大德育内容之一。而我省早在2016年就提出,将生态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如今,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生态教育在全省中小学掀起热潮,记者发现,不少中小学结合未成年人活泼好动的特性和学校实际,将生态教育具化为更易理解操作的环保教育,着力打造一堂堂生动走心的环保课。

在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副校长周明红看来,环保教育应该是一项细水长流的常规作业,绝不是特定节日的几句口号、几项仪式。“一条河流被污染、一片森林被剃光头、一个物种濒临灭绝,是千千万万人日积月累的恶果。要让不文明行为在‘00后’这代人消失,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做好节能环保是生活中非常自然平常的一件事。”周明红说。

春晖小学在2015年申报成为“国际生态学校废纸减量项目”实施学校。每个班级都放置了废纸回收箱、垃圾分类纸篓,每周五设立为校园“废纸回收日”,将各班废纸集中称量和回收,定期举办环保周……经过3年多的坚持,学校的环保教育以“废纸减量”项目为原点不断发散蔓延,细化到每个学生的衣食住行中。

作为宁波市区唯一一所全国绿色学校,海曙区高塘小学的环保教育历史更加悠久,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音乐课排练《垃圾分类一起来》说唱节目、美术课手绘环保袋、科学课开展环保小发明小制作……课余时间,学生们也都爱往学校环保教育实践陈列室钻,里面满满当当的都是历届学生留下的优秀环保作品。校长孙红说:“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形成了课程、课堂、课外活动全方位的主体参与式小学环保教育模式,环保节能意识培养跟日常学科知识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018年的世界环境日当天,杭州市竞舟小学展出的一座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美丽西湖城市模型”让无数人心生向往。在这座“垂直的森林”中,城市、自然与乡村和谐共生。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自给自足;雨水收集池以海绵建筑为思路,实现整座建筑的智能灌溉和循环用水;旋转的慢行道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排放;空间内丰富的绿色植被,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探究,为环保问题提供解决之道,正是该校推崇的“实践探究”教育模式。

像竞舟小学这样,巧用课程、实践等众多方法,推进环保教育的学校还有很多。他们期待通过环保教育的长期浸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习惯,并以此培养分析、探索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深入了解生态文明的理念,最终实现人人成为“生态人”的美好愿景。

能源馆、气象站、天文馆、PM2.5环境监测站……走进杭州市转塘小学,仿佛来到了一座环保博物馆。校长王建告诉记者,依托四大教育场馆,学校开展环保实践就安全便捷多了。春秋季组织学生测量PM2.5指数,夏天治理校园的景观池,搭建一个拥有完整生物链的“生态池”……如今,学校还在每学期的科学课中设置环保实践环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而在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生态教育被摆在了广大中小学的突出位置。由该市教育局组织编写的《湖州——“两山”重要思想的实践样本》地方教材,被列入当地初中学校课程计划,每两周开设一节课。目前该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都能做到每学年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10课时以上,还群策群力、积极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精品课程。比如湖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将原有的STEM课程和本地的生态文明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升级为极具特色的“STEM+生态”课程。学生在课堂上把废旧塑料罐运用三角、几何、气象和动力原理做成风车,既美观又环保。截至目前,湖州已有“水土保持”“水乡说水”“校园四季农场”等31门各校自主开发的市级精品课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和长远之计还在于内化于心、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一代新人。南开大学原校长、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龚克曾说:“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基本的素质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小学从环保教育入手,面向不同学段学生,融入不同学科,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价值观,正是在为学生的未来播种下一颗“绿色”的种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