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也推娃是真的 但这真没什么可慌的
□杭州市拱墅区青少年宫 张 敏
期末,一篇爆文《目睹了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后,我内心现在慌得一批》(以下简称《美国推娃》)在朋友圈刷屏。
说是华人在美国真实经历激烈升学军备竞赛:学区房、考试、排名、超前学习、各种培训班、拼爹拼妈……一样都不少,完全颠覆我们对美国教育轻松、自由、快乐的认知。
文章中所说美国家长推娃的盛况是真的吗?乐爸向长期定居美国的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求证——文中所述情形属实。
说好的美国教育是快乐的素质教育呢?难道童话里的真的都是骗人的?
其实,近年来,揭美国教育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中国的文章已经很多,为什么这篇会有炸裂效应呢?
因为这篇文章真的太应景了。在“这几天别理当妈的”“这两周别惹当教师的”期末复习考试炸毛阶段,这无异于推波助澜,将家长们面对娃的学习本就焦虑不堪的疯狂精神状态推向新的制高点。犹如在冒烟的油锅里倒一杯水,朋友圈里家长一片哀号。还有不少年轻人表示吓得不敢生娃。
只要一说到娃的教育问题,父母心塞脑梗、焦躁抓狂……马上会引起强烈共鸣。当下中国父母的焦虑程度在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在信息时代,这种焦虑会被无限放大,让更多父母陷入恐惧深渊。
《美国推娃》一文中这种“出口转内销”的焦虑,果然达到撩拨加共鸣加极速传播的效果,让那些本已癫狂的老母亲产生如吸毒般幻觉,一时快感换来一些心安理得,聊以慰藉内心的千疮百孔。
每次这种文章一刷屏,必然会出现新一轮论战,必定又开始对国内教育体系、“减负”政策等各种围剿。很多家长一面觉得孩子已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垮,一面又坚决反对“减负”,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变态的教育生态链中,人人都有病,人人都不觉得自己有病,都希望别人改变,这就是当前的教育绝症。
家长大体分两类。
一类是脑子成了别人的跑马场,不学习不思考更不愿行动,对教育这件事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在信息汹涌中无所适从,唯有焦躁麻木。
还有一类,则是对教育认知的极度偏执,看似读得很多,学得很多,其实只是在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寻找支撑力量。他们会盲人摸象,会断章取义地理解,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会找到更多同盟,以让自己的变态行为更加理直气壮。
你只看到美国家长推娃也很疯狂,暂且不说其中很多都是印度人、俄罗斯人、韩国人和华人,但你在“地牢”里歇斯底里推娃的吃相和美国家庭注重家庭氛围、父母全力以赴地引导帮助推娃可能是有本质区别的。
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最难的,是人生一辈子的修炼课。人只相信自己相信的,拓展更新自己固有的有限认知。中国父母很伟大,为孩子怎么样都可以,省吃俭用倾家荡产可以,为孩子割肝取肾可以,为孩子去死也可以。唯独,为孩子改变自己,死也不可以。
在这个鸡汤满天飞的时代,对于教育的美好认知,道理人人都懂,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每次,乐爸在朋友圈发米乐快乐成长的状态,总有朋友提醒:等到中高考就不会这么淡定啦。这样的话,听得蛮多。没有孩子的时候,他们说你没有孩子才会这么想;好不容易有孩子后,他们又说:“我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也是这么想。”
现实总有太多无奈,作为父母,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周遭环境不如意,让你想逃离,你以为带着孩子逃离国内教育体制,从此就走向人生巅峰?其实只要父母认知不改变,最终难逃自己的思维魔潭。你的孩子在任何一个国家学习成长,都一样。
那该如何看待《美国推娃》一文呢?到底如何应对这种“出口转内销”的焦虑呢?
很简单,尊重常识就好。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完美的教育,都没有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美国教育,都不要神话,也不要妖魔化。
成功的人生不一定幸福,幸福的人生一定成功。成功没有唯一标准,考上哈佛耶鲁不一定成功,进了技校职高也不是失败。学霸也好学渣也罢,只要不培养出一个人渣就是人生赢家。不要把“条条大路通罗马”走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自我设限成功通道,极易南辕北辙。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奥数虽好,但不是人人都适合。如果大多数人都是科学家,这个社会肯定无法运转。很多孩子最终会“死”在一个叫“别人家的孩子”的人手里。请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允许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没有标准,没有一套适合每个学生的范例。学生不是机器,不是标准化零件,无法批量生产。即使是同一个家庭的双胞胎,在具体教育情境中也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虎妈也好,狼爸也罢,只要不变态,没有什么不可以。
人生可以过得极致,教育不可极端。以静待花开之名当甩手掌柜是父母的不负责任,以“都是为你好”的名义歇斯底里是父母的自私变态。教育不是管或不管,而是怎么管。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考验的是父母的教育认知和教育智慧。
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成功都需要努力奋斗,从来就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学生当然要以学为主,学习更是伴随一生的大事。学习是需要勤奋的,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哪怕没有排名,竞争也是客观存在的。
但学习不等同于刷题,学习不等同于考试。所有不惜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分数的行为都是愚蠢的,所有违背生命成长规律过度透支、抢跑的做法都是得不偿失的。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到越多必定也会失去越多,如果以所谓功成名就而失去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是不人道的。
同样是推娃,孩子是因你歇斯底里而惧怕屈服,还是因你真诚帮助而点燃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是有本质区别的。即使目的一致,但抵达路径迥异。这取决于,孩子在你眼中到底是一台给你贴金的考试机器,还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人生的结局都一样,如果直奔结果而去,无需努力。对于结局相同的你我他来说,人生的过程才是有意义的。分数、名校,固然重要,但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正常人,一个有身体有脑子有良知有能力的人。父母无条件的爱(此处所指不是无原则宠溺)、无限地相信和真诚地帮助,是孩子成长最重要的力量,切不可因自己的无知和偏执将孩子置于人生险境。
以上皆为常识。
《美国推娃》一文中说:七岁以后的人生都很艰难。我更想说,本来不那么艰难,但被口口声声最爱他的亲爹亲妈以“爱”之名,时时在挖坑,处处使绊子,硬生生地把孩子推向人生艰难之路。
学习觉知修炼,用心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别在孩子身上瞎使劲,放过孩子,放过自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