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地方特色 做好学术传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7-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创刊于1983年,至今已走过40个春秋。在40年的办刊探索与实践中,学报围绕学校“民族性”“边疆性”“师范性”等特点挖掘选题,设置特色栏目,加强组稿约稿工作,以学术传播的方式促进区域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广西高校精品期刊”,并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期刊库,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设置特色栏目 推介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2011年,学报设置“南方民族研究”栏目,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该栏目发表的论文大多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视角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的问题,展现了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深刻内涵和重要价值。该栏目还发表了有关广西世居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京族、毛南族、仫佬族3个少数民族的研究论文,以实际行动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进入新时代,该栏目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把握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四个关系,择优发表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为地方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交流与传播的平台和途径。

    2017年,学报设置“文学桂军点将台”栏目,聚焦广西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广西文学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被文坛誉为“文学桂军”。该栏目每一期以广西一名作家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发表主持人按语和3—4篇专题评论文章,对该作家作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评论,向文艺界、评论界较好地推介广西作家。该栏目评论了广西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陆地,以及广西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汉族作家东西、林白、朱山坡,壮族作家凡一平、黄佩华、李约热、陶丽群、黄鹏、赵先平,仫佬族作家鬼子,瑶族作家红日、纪尘、光盘,仡佬族作家郭金世,长期在桂工作的非桂籍作家许敏歧、锦璐,桂籍海外华文作家陈谦等。该栏目对“文学桂军”现象的阐释和品牌的打造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探讨了广西作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

    策划重点选题 回应时代关切

    围绕时代发展需要,策划重点选题、回应时代关切是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期刊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学报通过两种方式策划重点选题:一是在重要的时间节点设置重点选题,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策划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发表了有关党的自我革命以及广西党史方面的研究论文。二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策划重点选题。例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主要关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电商经济发展等问题;党的建设方面,主要关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干部执行力建设等问题;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关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等问题;教育教学研究方面,主要关注师范专业认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课程思政、新文科、一流专业、一流学科、一流课程建设等问题。

    学报围绕以上重点选题刊发的论文,注重以地方实践经验回应时代关切,既有时代的热度,又有实践的力度和地方的温度,彰显了学报的学术、文化、社会价值,传播、推广了地方的成功经验,使期刊自身发展和地方经验传播互利共赢、相得益彰。

    加强组稿约稿工作 提升期刊质量

    优质稿源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为了获得优质稿源、提升期刊质量,学报不断加强组稿约稿工作。特色栏目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负责组稿,从而建构起“以学报编辑部为平台,编辑、主持人、作者群为支点”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力的格局,有效推动了特色栏目品牌化建设的进程。此外,学报编辑部还通过围绕重点选题查阅同类期刊文献以及协办、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捕捉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向相关专家学者及其团队约稿,形成了组稿、约稿、自由来稿相结合的稿件来源渠道,有效保障了学报的稿源质量。

    近年来,学报发表的论文中,有的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有的成为教育教学成果奖重要支撑材料,有的荣获社科优秀成果奖,这得益于编辑部加强组稿约稿工作,确保学报稿源质量。

    设置特色栏目、策划重点选题、加强组稿约稿工作是《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提升自身影响力的发力点,同时也是立足地方特色、做好学术传播、促进区域发展的“组合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黄尚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