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游戏玩大才能玩出课程
□余 琳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句话首次提出是在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此后,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学前教育的文件中都会有对这句话的规定,不无例外,2018年11月1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同样也强调了“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这说明“游戏”十分重要。
事实上,游戏有着独特的本质属性。其一,游戏中的儿童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其二,游戏是一种虚构性活动,并强调内在动机;其三,游戏是过程导向,儿童享受游戏过程,而非为了获得结果;其四,游戏是儿童自由选择的活动,玩什么、怎么玩、哪里玩、和谁玩等都由自己决定。
每每谈及游戏,大家都会想到它带给儿童的快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快乐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的快乐就是超越自我。其实,只要是儿童自主选择的游戏,他们就会给自己设置困难并去挑战克服。因此,我们就必须通过游戏来支持儿童不断地挑战自我,在挑战自我中实现自我超越。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会看到三种不同水平的游戏:一是混乱失控的游戏;二是简单重复的游戏;三是有目的的、复杂的、能够让儿童聚精会神的游戏。幼儿园最应该追求的游戏就是第三种,当儿童沉醉在游戏里时,学习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对幼儿园来说,把游戏玩大,才能玩出课程。那么,如何做到游戏课程化?首先,我们要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义,它是持续发生的、依照学习者的现实不断丰富和充实着的“故事”,“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课程生成与实现的过程。其次,我们要分析幼儿园课程的独特性,概括来说就是“开心玩”和“有效教”。具体而言,幼儿园课程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让儿童学到他们想要学习的;同时,要将儿童发展纳入合乎社会需要的轨道,让儿童学到他们应该学习的。与小学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以游戏为导向,更多的是在游戏中追随儿童,依照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困难而生成。
不过,目前大部分幼儿园的课程都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即“重预设、轻过程”“重好玩、轻学习”“重内容、轻策略”“重教师评价、轻幼儿感受”。对此,把游戏玩大并玩出课程,需要让幼儿园游戏不断走向高品质、有质量。我们不能过度强调游戏的娱乐性、随意性、重复性,而是要不断修正“游戏只是玩”的倾向。这需要教师深入游戏现场,强调游戏中的学习因素和学习有效性,认真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想法与观点,通过支持儿童去尝试或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进而引导儿童去探究,从中获得更有意义的学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妇产科专家告诉你:到底多大年龄,才算高龄产妇?不妨提前了解下 (2023-03-11) |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