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物馆资源不能“藏”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9-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熊丙奇

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一些博物馆“火”了。比如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举办了建院以来最大规模的展览。市民游客纷纷前往“宫”里过大年,以致故宫“一票难求”。春节期间,上海共有84家博物馆开门迎客,其中65家均免费。这些博物馆不但为过年提供了好的去处,也成为公共教育的绝佳平台。

遗憾的是,同样是博物馆,很多高校博物馆却选择在春节假期闭馆,让想带子女去感受大学学术氛围、到大学“寻宝”的家长们颇为失望。

实际上,高校出于安全管理和人员协调困难等原因,博物馆选择在春节假期闭馆无可厚非。但从向社会开放、服务公众的角度看,高校博物馆如果能在春节等假期开放,无疑能给民众提供更多选择。

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200家高校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有不少是极具特色的。比如,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中第一家考古专题博物馆,其前身是1922年北京大学设立的考古学研究室,藏品涵盖了石器、铜、器等多个类别。

在现有条件下,公办高校的博物馆资源向社会开放还没有形成共识。开放会带来校园安全管理压力,并产生具体的管理、维护成本,因此高校大多缺乏开放的积极性。要让高校的博物馆资源有序地向社会开放,为社会公众共享,笔者认为,不妨建立起开放共享的长效机制。

比如,高校身兼多重功能和使命,管理上的精力和经验有限,那么可否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负责整合高校的博物馆资源,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呢?同时,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一部分或许可以纳入公共博物馆的管理范畴。这样既可促进博物馆资源共享,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高校博物馆对所在区域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各地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有步骤地探索开放机制。

总而言之,丰富的高校博物馆资源不能藏起来,各具特色的高校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可以大大增加公众的选择。同时,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有助于树立大学形象,传播大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也是大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的良好体现。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